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1-2]。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10.1 随访周期
大多数复发出现在治疗后3年内。因此,在治疗结束后的2~3年内,应每3~6个月复查1次,之后每半年1次,5年后每年1次。
10.2 随访内容
⑴询问症状:有无阴道出血、血尿、血便、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疼痛、咳嗽、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或腹胀等。
⑵体格检查:每次复查时应特别注意进行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和妇科检查。
⑶对无症状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特别是短期内接受过近距离阴道放疗后的患者。
⑷CA125、HE4检测。
⑸影像学检查:可选择B超(腹部、盆部)、增强CT(胸部、腹部、盆部)或MRI检查,必要时行全身PET/CT检查。
10.3 健康教育
应向患者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饮食营养,鼓励适当的性生活(包括阴道扩张器、润滑剂的使用),评估其他合并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注意治疗的远期不良反应处理等。
编写专家
主 编:
刘继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副主编:
吴令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陈晓军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学术秘书:
李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虎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主要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冬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建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石少权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生秀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曲芃芃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李 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 虎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
李 政 云南省肿瘤医院
李 凌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李从铸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李艳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杨宏英 云南省肿瘤医院
林 安 福建省肿瘤医院
周怀君 南京鼓楼医院
姜 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娄 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陶光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黄 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樊晓妹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