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5.1 基本原则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式。制定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理学类型和分子分型、临床(影像)分期、高危因素和体能状态等综合考虑决策。
手术可采用开腹、经阴道、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系统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均要坚持无瘤原则,子宫切除后应完整取出,禁止采用子宫粉碎术取标本。肿瘤局限于子宫者(临床Ⅰ/Ⅱ期)应行全面分期手术,推荐术中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病理学检查,并作记录。术中全面探查评估腹膜、膈肌以及腹腔器官,并对可疑处取样活检。
对临床Ⅰ/Ⅱ期的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示踪切除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可选择替代方案。但前哨淋巴结切除可能更适合于中低危患者(不存在任何高危因素或仅存在以下一个高危因素:深肌层浸润、G2或G3、Ⅰa期非内膜样癌无肌层浸润)。如果一侧盆腔未检出前哨淋巴结,则该侧需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推荐对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超分期。
年龄小于45岁的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子宫肌层浸润小于1/2、术前检查和术中评估无卵巢累及和子宫外转移证据的绝经前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但应切除双侧输卵管。对有胚系BRCA突变、Lynch综合征或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患者,不建议保留卵巢。
有子宫外转移的晚期患者,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评估能完全切除病灶,且手术风险和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被接受者,可考虑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包括切除肿大淋巴结)。如果基于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已发现有明显的子宫外转移病灶,为了分期目的进行淋巴结切除是不必要的。
5.2 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27]
5.2.1 病灶局限于子宫体
按照手术分期原则进行全面分期手术。基本术式为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中取腹腔冲洗液送细胞学检查。可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结合病理学超分期替代淋巴结系统切除。对诊刮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癌肉瘤及未分化癌的患者,应切除大网膜或进行大网膜活检。对先前接受了不完全分期手术的中高危或高危患者,应考虑进行再分期手术。
对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少数患者可考虑内分泌治疗。
5.2.2 子宫颈疑有/已有肿瘤浸润
子宫颈活检、子宫颈管搔刮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阳性,或盆腔MRI检查显示子宫颈间质受累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或广泛全子宫切除为基础的分期手术。目前无证据显示广泛全子宫切除术较全子宫切除术能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不适合手术者可先行盆腔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系统治疗,放疗后必要时可再考虑手术治疗。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