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一)

2021-09-12 阅读量:33440

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系列文章列表: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三)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四)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五)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六)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七)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八)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九)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三)

8.子宫内膜癌的系统治疗

8.1 系统治疗原则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大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不需要接受系统治疗。对于转移性/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或高危型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在能耐受的前提下,联合化疗方案是系统治疗的首选。

激素治疗主要用于广泛转移、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阳性、分化好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

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原则是:①有阳性的生物标志物;②用于二线及以上的治疗。

8.2 化疗方案[28](表4)

卡铂联合紫杉醇是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首选化疗方案。其他常用方案或药物包括: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多柔比星联合顺铂、卡铂联合紫杉醇方案加贝伐珠单抗、脂质体多柔比星、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拓朴替康等。对病理学类型为癌肉瘤的患者,紫杉醇联合卡铂(TC方案)也是首选的化疗方案,其他可选择化疗方案包括紫杉醇联合异环磷酰胺或顺铂联合异环磷酰胺(表4)。对于一线含铂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患者,尚未有高级别的证据确定有效的二线标准治疗方案。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强烈推荐其参加临床试验。

8.3 激素治疗方案[28](表5)

高效孕酮如醋酸甲羟孕酮、甲地孕酮是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的主要药物,其他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和来曲唑等(表5),用于晚期和复发病例。

8.4 生物标志物导向的二线系统治疗[28]

曲妥珠单抗:对于Ⅲ/Ⅳ期和复发的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并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表达阳性的患者,可在卡铂联合紫杉醇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曲妥珠单抗。

帕博丽珠单抗:用于肿瘤突变负荷高(tumormutationburden-high,TMB-H)或MSI-H/dMMR,前线治疗后进展,或没有满意替代治疗方案、无法切除的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

纳武单抗:适用于dMMR的复发、转移或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

仑伐替尼+帕博丽珠单抗:用于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存在MSI-H或dMMR,没有手术或放疗治愈的可能性,并且在前次系统治疗后进展的患者。

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用于治疗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患者。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