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三)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三)

2021-09-11 阅读量:36080

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系列文章列表: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四)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五)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六)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七)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八)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九)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三)

2.诊断

2.1 症状与体征

2.1.1 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

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通常发生在绝经后。有的患者表现为阴道异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围绝经期患者可以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月经间期出血等。应注意一些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同样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等。

2.1.2 子宫增大及其他晚期表现

因大部分子宫内膜癌诊断时为早期,体检往往没有子宫增大等阳性体征。若肿瘤侵犯子宫颈内口,导致子宫腔积血或积脓,可引起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患者因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2.2 评估

初次评估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通过子宫内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分期。

2.2.1 子宫内膜活检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病变时,应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明确诊断。子宫内膜活检方式包括子宫内膜吸取活检、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诊断性刮宫等。子宫内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病理学检查报告需要详细地描述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特征,必要时需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由于子宫内膜病变多灶性的特点,子宫内膜活检可能存在约10%的假阴性。如果临床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但子宫内膜活检未提示子宫内膜癌时,应考虑再次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减少漏诊。由于子宫内膜病变病理学诊断存在一定的不符合率,建议施治医院对外院诊断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复核[14]。应注意子宫内膜活检并不能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也难以诊断子宫肌层来源的恶性肿瘤。

2.2.2 影像学检查

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腹膜后淋巴结状况,帮助诊疗方案的制定:

①超声检查是子宫内膜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盆腔超声可以初步了解子宫体大小、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浸润情况、附件有无占位等,经阴道彩超检查的准确性更高;

②盆腹腔增强MRI或增强CT可用于评估子宫肿瘤累及范围、盆腹腔淋巴结及其他器官累及情况,首选增强MRI,其对评估子宫内膜癌灶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范围、子宫颈间质受累情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5-17];

③胸部影像学检查推荐胸部CT扫描[18];

④对于有可疑远处转移的患者,推荐全身PET/CT检查[19]。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