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四)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四)

2021-09-12 阅读量:30800

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系列文章列表: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三)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五)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六)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七)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八)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九)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三)

2.2.3 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前,尚无特异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随访。有子宫外病变的患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antigen125,CA125)有助于监测临床治疗效果。但炎症或者放射损伤等因素也会引起CA125异常升高,而有些患者(如阴道孤立转移)的CA125可能并不升高。因此,在缺乏其他临床表现时,CA125不能准确预测复发[20]。人附睾蛋白4(humanepididymalprotein4,HE4)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1-22]。

3.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对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类型进行了修订,并整合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

3.1 子宫内膜癌主要病理学类型

⑴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carcinoma)非特指型(nonotherwise-specified,NOS):POLE超突变型内膜样癌(POLE-ultramutatedendometrioidcarcinoma)、错配修复缺陷型内膜样癌(mismatchrepair-deficientendometrioidcarcinoma)、p53突变型内膜样癌(p53-mutatedendometrioidcarcinoma)、无特异性分子谱的内膜样癌(no-specificmolecularprofileendometrioidcarcinoma)。

⑵浆液性癌非特指型(serouscarcinomaNOS)。

⑶透明细胞癌非特指型(clearcellcarcinomaNOS)。

⑷未分化癌非特指型(carcinoma,undifferentiated,NOS)。

⑸混合细胞癌(mixedcellcarcinoma)。

⑹中肾腺癌(mesonephricadenocarcinoma)。

⑺鳞状细胞癌非特指型(squamouscellcarcinomaNOS)。

⑻黏液性癌,肠型(mucinouscarcinoma,intestinaltype)。

⑼癌肉瘤非特指型(carcinomaNOS)。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

文献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