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

2021-09-12 阅读量:36080

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1-2]。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系列文章列表: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三)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四)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五)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六)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七)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八)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九)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三)

7.子宫内膜癌的放疗

7.1 放疗原则

放疗主要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的各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也可选择放疗,包括体外照射和(或)近距离腔内照射。放疗前必须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局部照射范围和排除远处转移。一般体外放疗包括盆腔区域和(或)腹主动脉区域。单独近距离放疗可以用于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放疗。

7.2 放疗范围及剂量

放疗技术推荐使用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

⑴盆腔放疗的靶区应包括肉眼可见的病灶(如果存在)、髂总、髂外、髂内、闭孔、宫旁、骶前淋巴结区域、阴道上部和阴道旁组织(子宫颈受累的患者)。

⑵如术后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腹主动脉旁区域淋巴结阳性,应给予延伸野放疗。延伸照射野应包括盆腔区、整个髂总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延伸野的上界取决于临床情况,但至少应到达肾血管上方1~2cm。

⑶盆腔的照射区域,特别是在子宫切除术后,应考虑肠管和膀胱充盈的影响。临床靶体积(clinicaltargetvolume,CTV)包括器官运动和变形范围的内靶区(internaltargetvolume,ITV),应完全在照射野中覆盖。

⑷亚临床病灶区域放疗剂量通常应用45~50Gy。如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切缘阳性或肿瘤近阴道切缘,可以考虑联合阴道近距离放疗。黏膜表面4~6Gy×2~3次为阴道近距离放疗推量时的常用方案。

⑸术后如果有肉眼残留的病灶,并且可以被准确定位,在考虑周围正常组织可以耐受的前提下,可以推量照射至60~70Gy。

⑹对于肿大淋巴结,在周围正常组织可以耐受的前提下,可以推量照射至60~65Gy。

⑺近距离放疗应在阴道切缘愈合后尽早开始,一般在6~8周最好,原则上不超过12周。近距离放疗采用阴道表面或阴道黏膜下0.5cm,剂量通常视体外放疗剂量而定。子宫切除术后阴道近距离放疗范围不应该超过阴道上2/3,对弥漫脉管瘤栓或切缘阳性者,阴道放疗范围可延长。

⑻对单独高剂量率(highdoserate,HDR)阴道近距离放疗,放疗方案包括黏膜表面6Gy×5次、黏膜下0.5cm7Gy×3次或5.5Gy×4次,虽然黏膜下0.5cm7Gy×3次方案最常应用,但在某些病例中,使用更小的分割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毒性。

⑼无放疗史的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放疗野应根据复发病灶个体化设计。可以考虑在总剂量等效于75~80Gy的低剂量率(lowdoserate,LDR)照射的方案中,插入1~2次的HDR照射。

⑽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是将多根针/导管插入肿瘤病灶,可以使靶区的剂量最大化,而对危及器官的剂量最小化。三维治疗计划允许在CT和(或)MRI上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对目标靶区和危及器官进行体积剂量描绘。剂量和分次取决于先前的放疗剂量、靶区体积和危及器官剂量,并将近距离放疗剂量统一换算成相当于2Gy时的等效生物剂量,即EQD2,便于与外照射剂量叠加计算。

⑾用于根治性治疗的近距离放疗剂量应基于临床情况个体化。建议采用基于CT和(或)MRI的三维近距离放疗,照射范围包括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上部1~2cm。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如果单独使用近距离放疗,剂量应至少达到48Gy;如果近距离照射与外照射联合,剂量应增加至65Gy。如果能利用MRI勾画出残留肿瘤,则建议此处剂量(grosstumorvolume,GTV)可增加至80Gy及以上。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