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九)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九)

2021-09-12 阅读量:41360

编者按:子宫内膜癌在中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居首位。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0.28/10万,死亡率为1.9/10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被广泛研究,并与病理分型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指导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预测。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不仅为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更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引。临床医师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分子特征等因素,结合指南推荐,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指南的更新基于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多个章节,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原文!

系列文章列表: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三)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四)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五)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六)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七)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八)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一)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二)
2021年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来啦!(十三)

6.2 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方法

⑴治疗前需要由生殖医学专家进行生育力相关评估,且确认未怀孕。

⑵子宫内膜癌组织需行MMR蛋白或MSI检测。以下情况应进行遗传咨询和进一步胚系基因检测:存在MMR异常或MSI(排除MLH-1启动子甲基化);MMR表达正常或MSS,或未行MMR筛查,但有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者。

⑶采用以孕激素为基础的连续治疗:可口服醋酸甲地孕酮、醋酸甲羟孕酮,或使用左炔诺孕酮子宫内装置[29-31]。

⑷进行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指导。

⑸治疗期间,每3~6个月进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评估,可采用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推荐宫腔镜检查评估子宫内膜。

⑹治疗6~12个月后,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评估证实完全缓解者,鼓励妊娠。如暂时无生育要求,应予以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

⑺完全缓解患者也应严密随访,每6个月进行1次子宫内膜活检。

⑻建议患者完成生育后进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卵巢切除±分期手术。根据术后的危险因素决定后续治疗[13、18、23]。

⑼如果激素治疗期间病情进展,或治疗6~12个月子宫内膜癌持续存在者,建议手术治疗(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卵巢切除±淋巴结切除)。根据患者年龄及基因检测结果,评估决定是否保留卵巢和是否需要后续治疗。

来源:中国癌症杂志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编简介

刘继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GO-MTB)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等。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