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既属于皮肤病范畴,也与免疫病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皮下脂肪层的无菌性炎症,兼具皮肤病变特征与免疫异常机制。
从临床表现看,脂膜炎以皮下结节为核心症状,皮损多呈淡红色至紫红色,质地硬且疼痛,好发于双下肢、臀部等部位,符合皮肤病的典型特征。然而,其发病机制常涉及免疫系统紊乱,患者体内常检出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提示免疫细胞误攻自身脂肪组织,引发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肪细胞变性坏死。
脂膜炎的病因复杂多样,既包括寒冷刺激、外伤、药物刺激等物理化学因素,也涵盖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相关疾病。例如,结节性红斑作为间隔性脂膜炎的代表,其发病与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紊乱均存在关联,表现为由变态反应导致的脂肪小叶间隔炎症。这种多因素交织的发病特点,进一步印证了脂膜炎兼具皮肤病与免疫病双重属性的本质。
治疗策略需兼顾两者特性。轻症患者可通过休息、保暖、局部理疗缓解症状;中重度患者则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龙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调节免疫功能。若合并细菌感染,还需针对性应用抗生素。这种综合治疗模式,体现了对脂膜炎皮肤病表现与免疫病机制的双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