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是中医对糖尿病的称谓,两者在医学概念上基本对应。
消渴症作为中医病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而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则是一个明确的代谢性疾病概念。中医诊断消渴症以"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为主要依据,与西医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高度吻合。从病因病机看,中医认为消渴症主要与肺热、胃热、肾虚有关,涉及阴虚燥热。而西医则强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代谢紊乱。在治疗原则上,中医注重滋阴清热、益气养阴,常用方剂如玉泉丸、消渴丸等。西医则以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消渴症与糖尿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高度一致,中西医结合视角下,中医治疗可辅助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但不能替代西药降糖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减少精制糖和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注意足部护理,避免损伤。保持良好心态,戒烟限酒。定期进行眼科、肾脏、心血管等并发症筛查,全面管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