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贫血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红系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和失血三大类。具体来说,红系细胞生成减少可能是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叶酸或维生素B1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炎症)抑制了骨髓造血;破坏过多则可能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而急性或慢性失血也是贫血的重要原因。贫血的症状与贫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轻度贫血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贫血可出现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长期严重的贫血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骨髓穿刺、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测定等)进行综合判断。贫血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例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需要免疫抑制剂或骨髓移植等治疗。输血也是治疗重度贫血的重要手段。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贫血。贫血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心血管系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贫血至关重要。
日常生活中,预防贫血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豆类、全谷物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寄生虫病。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更应重视贫血的筛查。如果出现贫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接受规范治疗。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贫血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有助于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