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早期、足量、快速补液,同时结合动态监测和个体化调整,优先使用晶体液,必要时辅以胶体液,并在病因治疗基础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休克补液应遵循早期干预原则,一旦诊断休克立即开始液体复苏,采用足量快速补液策略,初始30分钟内给予20-30ml/kg晶体液,根据患者反应和监测指标动态调整补液速度和剂量,优先选择等渗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必要时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或白蛋白,同时必须针对休克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包括控制出血、抗感染、心功能支持等,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中心静脉压8-12mmHg,尿量≥0.5ml/kg/h,氧饱和度≥95%,同时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避免液体过度负荷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每30-60分钟评估患者反应,根据休克类型(如分布性、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梗阻性)调整补液策略,综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措施,最终实现组织灌注改善和器官功能恢复。
休克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同时监测体重变化,有心功能不全者应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定期复查电解质和肾功能,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出现明显水肿、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