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发现,自己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时刻关注血管健康,因为糖尿病和血管问题常常 “形影不离”。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长期高血糖是损伤血管的 “罪魁祸首”。我们的血管内皮细胞就像血管的 “保护层”,正常情况下光滑完整,能保证血液顺畅流动。但如果血糖长期偏高,就会像泡在糖水里一样,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壁变得不光滑。这就好比水管内壁被腐蚀变得粗糙,容易挂住杂质一样,血液中的胆固醇、血小板等就容易在受损的部位沉积,慢慢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而且,高血糖会让血液变得黏稠。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异常,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血液的流动性变差,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
下肢血管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因为下肢离心脏最远,血管又细又长,本来供血就相对较差。当血管被斑块和血栓堵塞后,下肢的血液供应就会严重不足,出现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走路时腿疼,也就是间歇性跛行,严重的甚至在休息时也会疼,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更麻烦的是,糖尿病还会损伤周围神经。神经受损后,下肢的感觉会变得迟钝,比如脚被扎了、烫了,可能都没什么感觉。这就导致即使下肢已经出现了血管问题,出现了缺血、溃疡,患者也可能因为感觉不到疼痛而延误治疗,使得溃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感染、坏死。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溃疡难以愈合,就是因为同时存在血管和神经的双重问题。
另外,糖尿病会影响血管的修复能力。正常情况下,血管受损后会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糖尿病患者的这种修复能力会下降,一旦血管出现狭窄或堵塞,很难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血流,病情进展会更快。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特别关注自己的下肢血管健康。平时要养成每天检查腿脚的习惯,看看有没有伤口、红肿、颜色变化,摸摸腿脚的温度,感觉一下足背动脉的搏动。要穿宽松、柔软的鞋子,避免脚部受伤。同时,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限酒,这些都能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
如果已经出现了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要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血管堵塞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像盐酸沙格雷酯片,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