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是指动脉血管因为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堵塞,使得下肢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也就是我们说的缺血。这种缺血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慢慢加重的,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了解这些表现能帮助我们尽早发现问题。
在疾病早期,很多人会感觉下肢有点乏力。比如平时走路、爬楼梯,以前能轻松完成,现在走一会儿就觉得腿没劲儿,想停下来休息,休息几分钟后这种乏力感就会减轻。这时候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下降,没太当回事,但其实这可能是下肢缺血的早期信号。
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一个典型的症状 —— 间歇性跛行。简单来说,就是走路一段距离后,小腿、大腿或者臀部会出现疼痛、酸胀、发沉的感觉,必须停下来站一会儿或者坐一会儿,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才能缓解,然后才能继续走路。但再走一段距离,同样的症状又会出现。
能走多远才出现症状,能反映病情的轻重。刚开始可能走个一两千米才会疼,随着血管堵塞加重,能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可能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就不行了。而且疼痛的位置也有讲究,如果是小腿疼,可能是小腿部位的动脉堵塞了;如果是大腿或者臀部疼,可能是更靠近心脏的髂动脉等部位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时候还没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静息痛。所谓静息痛,就是不走路、休息的时候也会疼,尤其是晚上睡觉时,疼痛会更明显,让人难以入睡。这是因为晚上平躺时,下肢的位置和心脏在同一水平,血液回流相对困难,下肢缺血会更严重。这时候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把腿垂到床边,借助重力的作用让更多血液流到下肢,疼痛就能稍微减轻一点。
当缺血非常严重时,下肢的皮肤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皮肤会变得苍白、干燥、没有光泽,摸起来凉凉的。脚趾甲会变厚、变脆,生长速度也会变慢。因为缺血,下肢的抵抗力下降,稍微有点外伤,比如被鞋子磨破、被热水烫伤等,就很容易出现伤口,而且这些伤口很难愈合,会慢慢发展成溃疡。
如果溃疡还得不到有效治疗,情况会更糟,可能会出现脚趾甚至脚掌的坏死,表现为皮肤发黑、干瘪,这时候疼痛会非常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来保全生命。另外,用手触摸足背动脉或者胫后动脉,可能会感觉不到搏动,这也是下肢缺血的一个重要信号。
一旦出现上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下肢动脉超声、CT 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血管堵塞的位置和程度,然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上,除了要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控制 “三高”,医生还会根据病情使用药物,像盐酸沙格雷酯片可以帮助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症状;如果血管堵塞严重,可能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支架植入、动脉搭桥等,以恢复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