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动脉闭塞可以累及全身的血管,其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下肢血管病,简单来说,就是给下肢供血的动脉血管慢慢变窄,甚至完全堵死,导致下肢缺血。这种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了解它的发病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最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就像家里的水管用久了会结水垢一样,我们的动脉血管也会因为各种因素 “生锈”。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会在动脉血管壁上慢慢沉积,形成黄色的斑块。这些斑块一开始可能只是小突起,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大,逐渐占据血管内部的空间,让血管通道变窄,血流也就越来越不畅。
哪些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呢?有 “三高” 问题的人要特别注意。高血压会像水流冲击水管一样,长期冲击动脉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让脂质更容易沉积;高血脂本身就意味着血液中脂质含量高,为斑块形成提供了 “原料”;糖尿病会影响血管的正常代谢,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吸烟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让血管收缩、痉挛,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同时使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临床上很多严重的慢性动脉闭塞症患者,都有长期吸烟的习惯,而且吸烟量越大,患病的风险就越高。
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也会慢慢老化,就像橡皮筋用久了会失去弹性一样,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动脉闭塞的问题。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原因,比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种病虽然也会导致动脉闭塞,但和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它更多是血管的炎症反应引起的,而且多见于年轻男性吸烟者。另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等,也可能损伤动脉血管,导致闭塞,但相对比较少见。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预防。比如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坚决戒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坚持适量的运动,像散步、慢跑等,都能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健康。
如果已经出现了下肢发凉、麻木、走路时腿疼等症状,要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方面,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像盐酸沙格雷酯片等药物,可以帮助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引起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