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流产手术看似常见,但术后感染(比如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可不是小事儿!轻则肚子疼、发烧,重则影响以后怀孕,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感染,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中之重!那么,抗生素这把“保护伞”,到底该不该撑开?怎么撑才最有效?别担心,这篇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通关秘籍”!
流产(abortion)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可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在流产过程中,若阴道流血时间长,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非法堕胎,有可能引起宫腔感染,常为厌氧菌及需氧菌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可扩展至盆腔、腹腔甚至全身,并发盆腔炎、腹膜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1]。
在未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人工流产手术后上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5%-20%,且随着人工流产手术次数的增加,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据报道,在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手术后发生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率为0.01%~2.44%。流产后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包括宫腔宫颈粘连、输卵管梗阻及慢性盆腔痛等,再次妊娠可能发生如异位妊娠、自然流产及胎盘粘连或植入等异常情况,不仅严重损害女性生育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2]。
大样本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流产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41%的流产后感染率。WHO《安全流产临床实践手册》、美国计划生育学会、美国国家流产联盟(NAF)及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均推荐人工流产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术后生殖道感染。
预防手术部位即子宫内膜感染或全身感染,需依据阴道和宫颈感染或可能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选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药物选择:根据《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选择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推荐强度:ⅠA)。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为24h,必要时延长至48h。
具体给药方法:术前选用单次单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首选口服给药,可酌情静脉给药,如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实施的人工流产手术,口服给药时机为术前1-2h,静脉给药时机为术前0.5-2h。药物可选择多西环素200mg,或米诺环素200mg,或阿奇霉素500mg,或甲硝唑1g(强推荐);或者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污+甲硝唑,如均过敏,可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例如左氧氟沙星500mg+甲硝唑1g,或莫西沙星400mg静脉滴注或口服(推荐强度:ⅡA)[2]。
人工流产术后一旦发生感染,治疗原则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治疗主要针对病原体,积极做病原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
由于流产术后感染多为混合感染,在药物敏感结果得出以前,可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淋病奈瑟菌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
▪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药物。
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检查宫腔内有无残留组织物,如果感染合并宫腔内组织残留,应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行清宫术。
抗生素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静脉或非静脉给药,及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以下情况可以考虑住院治疗:不除外需急诊手术、输卵管卵巢脓肿、妊娠、眩晕、呕吐、高热、依从性差、药物耐受性差者。抗菌药物治疗至少持续14d。
非静脉给药有2种方案:
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250m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或头孢西丁2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之后改为其他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口服,如头孢唑肟、头孢噻肟等,至少14d。如所选药物不覆盖厌氧菌,需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0.4g,口服,1次/12h;为治疗非典型病原微生物,需加用多西环素0.1g,口服,1次/12h或米诺环素0.1g,口服,1次/12h,至少14d,或阿奇霉素0.5g,口服,1次/d,1~2d后改为0.25g,1次/d,共5~7d。
②氧氟沙星0.4g,口服,2次/d;或左氧氟沙星0.5g,口服,1次/d;加用甲硝唑0.4g,口服,2次/d;或莫西沙星0.4g,口服,1次/d。
静脉给药方案有4种:
分别为以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联合酶抑制剂类,以及克林霉素加用庆大霉素。静脉给药应在临床症状改善后持续静脉给药至少24h,然后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总治疗时间至少持续14d。
对于药物治疗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应在72h内随诊,明确有无临床情况的改善,如退热、腹部压痛或反跳痛减轻、子宫及附件压痛减轻、子宫颈举痛减轻等。如果未见好转则建议进一步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药物治疗中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①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48~72h体温持续不降、感染中毒症状未改善或炎性包块增大;
②盆腔脓肿破裂,出现明显腹膜炎体征。
手术包括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病灶去除术、附件切除术等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况等全面考虑,原则应以切除病灶为主。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