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6岁。
主诉:阴道流血1+月。
现病史: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5-30天,经期4-5天,经量中等,轻度痛经,LMP:2019-12中旬。近半年月经周期延长,30-60天不等,经量增多。1+月前出现阴道流血,淋漓不尽,持续至今,伴头晕、乏力。3天前就诊于我院,彩超提示:子宫肌瘤宫腔下段低回声(不排除黏膜下肌瘤可能),宫腔镜检查提示黏膜下肌瘤,门诊以"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含黏膜下)"2020年1月21日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异常阴道排液,无下腹痛,无尿急、尿频,无里急后重等症状,睡眠饮食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身体良好,无外伤及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余无特殊。
月经婚育史:14岁初潮,周期25-30天,经期4-5天,经量中等,轻度痛经,近半年月经周期延长,30-60天不等,经期及经量无明显改变。28岁结婚,婚后性生活正常,G4P2L2A2,顺产1子1女,药流2次,丈夫及子女身体均体健。
入院查体:中年女性,贫血貌,T36.3℃,P84次/分,R19次/分钟,BP118/88mmHg,BMI25kg/m2。
妇科检查:专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有血来自宫腔,宫颈肥大,I度柱状上皮外移,子宫前位,饱满,如40天妊娠大小,质中,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触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2020-01-17B超:子宫后位,宫颈长约32mm,宫体大小约60×54×56mm,外形规则,肌层回声不均质。子宫后壁肌壁间见36×23mm的低回声,距离浆膜面5mm,CDFI:周边见点片状血流信号。内膜厚度7mm,清晰居中;宫腔内未见节育器回声。宫腔下段见14×8mm的低回声,边界清,压迫内膜,CDFI:周边见星点状血流信号。右卵巢大小:25×15mm,左卵巢大小:27×17mm,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及异常血流信号。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宫腔下段低回声(不排除黏膜下肌瘤可能)。
2020-01-17门诊宫腔镜检查:宫颈管见多发舌状小息肉,宫腔形态失常,左侧壁下段见一肌瘤样占位,大小约1.5×0.9cm,超声监测可见子宫后壁偏左侧肌壁间肌瘤,大小约4×3cm,基底层距子宫浆膜层约0.5cm,距离内膜面2mm,降压后未见明显内突,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内膜:厚,出血:点。术中诊断:子宫肌瘤I型、III型、宫颈息肉。
2020-01-17血常规五分类:白细胞数4.4×10^9/L、红细胞数3.51×10^12/L、血红蛋白浓度89g/L、血小板数23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37.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3.4%。
2020-01-17尿妊娠试验(酶免法):阴性(-)。
2020-01-20内膜病理:送检少量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样改变
2020-01-21雌二醇测定(化学发光法):191.10pg/ml。
2020-01-21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测定(化学发光法):30.95IU/L。
2020-01-21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测定(化学发光法):16.34IU/L。
入院诊断:1.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肌瘤I型、III型;2.贫血(中)。
手术指征:中年女性,经量增多,I型、III型子宫肌瘤并存,III型子宫肌瘤距浆膜层5mm、距内膜2.0mm;排除子宫内膜恶变。
手术名称及方式:经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TCRM),选用生理盐水作为膨宫介质,拟维持膨宫压力为80mmHg左右。
治疗经过:于2020-01-22在静脉麻醉下行超声监视下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术中见宫腔形态失常,左侧壁下段见一肌瘤样占位,大小约1.5×0.9cm,超声监测可见子宫后壁偏左侧肌壁间肌瘤,大小约4×3cm,基底层距子宫浆膜层0.5cm,降低膨宫压至70mmHg,未见肌瘤明显内突,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内膜:厚,出血:点。手术时间:40分钟,出血20ml。
术后诊断:子宫肌瘤I型、III型、宫颈息肉、贫血(中)。
术后处理:术毕宫腔压迫球囊,内注水10ml,拟6小时取出,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超过大于30分钟,预防性应用速尿20mg,留置导尿,见尿色清,尿量200ml。术毕放置球囊压迫止血,注水10ml。
术后标本:
术后病理:(子宫内膜)送检少量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样改变,另见小片增生的宫颈管组织。(子宫肌瘤及息肉)平滑肌瘤;子宫内膜息肉。
术后随诊:术后一月,复查超声无明显异常。随访至今月经正常。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