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属于静脉血栓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导致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流滞缓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壁损伤。
一、血流滞缓状态
- 病因:患者久病卧床,或者长期处于久站、久坐的工作状态,都有可能导致血流缓慢和淤滞。
- 治疗:临床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状态,患者可在卧床、站立、坐位一小时左右,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或者适当休息。
二、血液高凝状态
- 病因:恶性肿瘤患者或者刚结束妊娠期,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增高,血液粘附性增强,血液成分被改变,呈高凝状态的情况。
- 治疗:临床建议患者口服抗凝药物,通过影响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可以有效预防下肢肌间深静脉血栓,常用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三、静脉壁损伤
- 病因:患者受到机械性损伤或者化学性损伤以后,血小板开始聚集,同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血小板聚集加重。
- 治疗:针对因静脉壁损伤导致患者双下肢肿胀的情况,临床建议患者口服消肿药物,不仅可以快速进行消肿,而且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临床常用药物有迈之灵、地奥司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