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产论坛 做试管婴儿容易误诊的问题
好歌如醇

做试管婴儿容易误诊的问题

2019-06-10 阅读量:33440

小王是一个结婚快十年的漂亮姑娘,由于一直没有生育,有些着急,在生殖中心进行几个周期门诊促排卵没有怀孕,就转到了离家比较近的医院进行中药+西药的促排卵治疗。大半年的促排卵治疗下来,小王姑娘不但没有怀孕,还出现了腹胀、乏力、活动不便等相关症状,到医院一查B超,发现双侧卵巢均有7-8公分大小,还有大量的腹腔积液,同时还出现了发热、胸闷、胸腔积液的症状,小王长期接受促排卵助孕,也很有经验,以为自己得了OHSS,住进了一家医院。

医生们开始也倾向于OHSS,但是几次检查雌激素不高,也排除了怀孕,还做了腹水穿刺,结果也没发现什么。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经过几番多学科的会诊、讨论认为,小王姑娘虽然有OHSS的诱因以及相关症状,但是持续不断的发热、胸腹水反复出现、卵巢持续增大已经不是单纯的OHSS可解释的了,于是,在各科室的讨论、支持下,医院给小王进行了卵巢组织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了小王得的是卵巢恶性肿瘤,必须尽快手术治疗。
生殖中心发现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有的很棘手。但是因为在这么隐蔽的盆腔里发生,有时很难鉴别,如果不是很规范很有经验的处理,有时会有误诊,造成损失。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指卵巢受到促排卵药物刺激后导致多个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上出现胸、腹水、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严重者重要脏器的血栓形成等病理表现。在试管婴儿助孕中,为了获得较多的卵子,医生往往会使用促排卵药促使多卵泡发育,这就带来了OHSS风险。多数情况下,听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人用了促排卵药了吧!但是反之,有些情况需要和OHSS鉴别哦。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常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叫错成“卵巢囊肿”,这可不是一回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排卵障碍的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患者月经稀发或闭经,雄激素水平高或多有痤疮、肥胖、多毛等表现。B超可见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以上直径为2~9mm的卵泡围绕卵巢一周,就像一串珍珠项链,也称“项链征”,卵巢体积大于10mL,但小卵泡不向表面突起,不刺激卵巢不会出现胸、腹水等症状。

卵巢良性囊肿。超声提示一侧或双侧卵巢内有囊肿,囊壁较薄、光滑且密度均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常形容成“泥沙样”囊肿,常伴有痛经;囊肿内如果有“强回声”,常常是畸胎瘤的特殊征象;卵巢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多发生于促排卵后,如没有怀孕,囊肿常可以自行消失,良性的卵巢囊肿一般不会出现胸、腹水等症状。

卵巢恶性肿瘤。由于妊娠、下腹腹胀不适、卵巢增大、及OHSS类症状等,卵巢恶性肿瘤有时比较难鉴别,早期很容易误诊。患者血CA125等肿瘤标志物升高,常伴发热、消瘦、腹水、单侧卵巢包块,双侧多为转移性卵巢肿瘤,比较少见。需要综合患者的停经史、腹水细胞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或MRI扫描等检查,必要时还要活检或手术探查,对卵巢性质包块进行全面分析。

卵巢黄素囊肿。有的患者早孕期HCG水平很高,或葡萄胎等滋养细胞病变,刺激卵巢多囊性增大,常常持续数月。如果发生在促排卵以后,常常以为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或卵巢肿瘤,需要仔细动态观察。葡萄胎清除干净以后,囊肿会自然消失;妊娠中期以后,功能性的黄素囊肿也会慢慢消失。

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sOHSS)。有些未促排卵的女性也会发生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发生于精神刺激、多胎妊娠、甲状腺功能低下、某些基因缺陷等。虽很少见,但和促排卵的OHSS一样的临床症状。目前报道的病例虽不断增多,但仍以个案为主,目前有文献报道的病例共约30余例。判断sOHSS最为重要的基本条件是,病史中必须明确没有药物诱发促排卵史。一旦发生,需要个体化的对症处理,有的“过度刺激”会逐渐自行消失。

卵巢上的囊肿性质多样,如果伴有促排卵、或试管婴儿刺激或取卵,问题就复杂了。一般需要手术做出诊断后才能进行囊肿穿刺、或促排卵和取卵,否则发生误诊就麻烦了。有好几例患者就是在试管婴儿之前的腹腔镜探查时发现卵巢恶性和交界性肿瘤的。

作者: 高彦
文章来源:江苏省人医生殖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