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手术治疗往往耗时长、创面大、出血多(出血量可达数千毫升),因而患者贫血的发生率高、术中失血量大、围术期异体输血率高,导致手术并发症增加,术后康复时间延长,影响临床转归。那么,该如何降低术前贫血的发生率、减少围术期失血量,改善患者结局?《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版)》给出推荐意见。本文对共识重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1、贫血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2、阴道流血的处理
3、术前贮存式自体输血
推荐意见: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预计手术失血量超过循环血量20%,Hb>110g/L或HCT>0.33,特别是拒绝输注同种异体血或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以及稀有血型配血困难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并除外禁忌证后,可考虑术前贮存式自体输血(推荐级别:2B类)。
4、出凝血相关疾病管理
推荐意见: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手术出血风险,多学科会诊,制定抗血栓药物围术期调整方案(推荐级别:2A类)。
5、多学科协作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需要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心内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方案,全面评估手术难度及术中失血情况,并贯穿术前、术中及术后,制定详细的围术期预案。
1、体温调节
手术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核心体温,维持患者各环节核心体温大于36℃。
具体措施:术前预保温,手术各环节利用棉毯、手术单、隔热毯等隔热措施促进热量滞留的被动保温,利用静脉输液加温设备、暖风机、温热盆腹腔冲洗液、气腹CO2气体加温等措施的主动保温,维持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的环境保温以及减少热量再分布和增加代谢产热的药物干预措施,具体可参考《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
2、控制性降压
▪禁忌证:伴有缺血性冠脉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不推荐使用控制性降压,还有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不全。
▪控制性降压的目标:通常为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65mmHg(1mmHg=0.133kP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需降压至原平均动脉压的70%。
▪控制性降压的效果以及血压控制范围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失血风险和重要器官灌注,根据术前多学科讨论意见,制定个体化术中血压控制范围,术中加强监测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方法:使用降压药物和其他辅助降压手段。常用降压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辅助药物:钙通道拮抗剂(如尼卡地平)、β受体拮抗剂(如普萘洛尔、艾司洛尔)和非诺多帕。
▪注意:控制性降压前应先将麻醉深度调整好,避免麻醉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实施控制性降压期间,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失血量、尿量、动脉血气分析、Hb和HCT等,以确保重要器官和组织的有效灌注。
3、手术操作
▪根据术前制定的围术期预案,合理制定手术路径和手术范围。
▪术中熟悉血管解剖结构,操作精细、轻柔,避免意外性出血,精细止血,可利用电刀、超声刀等设备辅助止血,并可局部应用止血纱布、明胶海绵等生物材料有效止血。对于可能累及大血管或出血量较大的手术,可采用高选择性血管介入栓塞、腹主动脉球囊技术。
4、抗纤溶药物
氨甲环酸常见的用法为术前10~15mg/kg或1g静脉滴注。
5、限制性异体输血
术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进行异体输血。若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大出血需要大量输血(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大于等于18U),须紧急启动大量输血应急会诊处置预案。
6、自体血回输
本共识不作推荐。
参考文献: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中国女医师协会输血专业委员会.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3):316-323.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