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涉及多种复杂因素,其中病原体感染是最直接的原因,常见的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垂直传播或环境接触进入新生儿体内。母体因素如妊娠期感染、胎膜早破或产程延长,会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尤其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分娩过程中的污染,如产道细菌上行感染或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败血症。医源性因素如侵入性操作、静脉置管或抗生素滥用,同样会破坏新生儿微生态平衡,增加感染机会。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环境。
家长应特别注意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保持脐部、皮肤等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同时,确保母乳喂养,增强新生儿抵抗力,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感染迹象。在接触新生儿前,务必洗手并保持环境清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