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AS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约有10%-15%的ASD患者可以找到明确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ASD的风险,例如孕期感染,如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会增加孩子患ASD的风险。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高龄产妇(35岁以上)以及父亲年龄较大(40岁以上)也与ASD的发生有关。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如丙戊酸等抗癫痫药物,也可能增加ASD的风险。免疫学因素,如母亲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如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在AS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母亲孕期或围产期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先兆子痫等)以及营养缺乏(如叶酸、维生素D等)也可能与ASD的发生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相互作用,导致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从而引发ASD的各种症状。
尽管AS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孕期营养,对于降低ASD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