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急性脂肪肝是一种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产褥早期的严重肝脏疾病,以肝脏细胞急性脂肪变性为特征,病情危重,进展迅速。
妊娠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率约为1/7000至1/15000次妊娠,通常发生在妊娠35周以后,但也可能在产后迅速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上腹痛,以及迅速加深的黄疸;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胆红素进行性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并伴有血清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血氨升高,凝血功能异常,低血糖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脂肪酸代谢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肝活检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有助于评估肝脏情况;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迅速分娩、纠正代谢紊乱、支持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纠正低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病情危重者可能需要肝移植,该病预后较差,母婴死亡率均较高,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需要与其他妊娠期肝脏疾病,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重症肝炎等进行鉴别,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区分。
孕妇在妊娠期间应定期产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腹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