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核磁共振是什么
杜峻华
副主任医师
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免费咨询

核磁共振是什么

2024-07-31 阅读量:33440

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与射频脉冲发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号进行成像的技术。简单来说,它是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检测物质内部原子核的排列和变化,从而获取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人体被置于一个强大的静磁场中,使得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主要存在于水和脂肪中)的磁矩方向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然后,通过施加一个射频脉冲,使氢原子核的磁矩方向发生偏转。当射频脉冲停止后,氢原子核的磁矩方向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微弱的射频信号。这些信号被接收并经过计算机处理,就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化学分析、材料科学等领域,尤其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用于诊断各种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进入检查室前,必须去除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钥匙、手机等,以及衣物上的金属装饰。这是因为金属物品在强大的磁场中可能会移动,造成危险或影响检查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