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2021-10-09 阅读量:38720

编者按:宫腔粘连作为妇科常见病,对女性生育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统一诊断标准,规范手术操作,加强再粘连预防,结合我国具体临床实践,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应运而生。今天分享一篇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adhesions,IUA)是妇科常见、对生育功能严重危害并且治疗效果较差的宫腔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理及身心健康。目前,IUA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随着宫腔手术的增加呈逐年增长趋势。文献报道,多次人工流产、刮宫所致的IUA发生率高达25%~30%,已经成为月经量减少、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

目前,针对重度IUA尚无有效恢复生育功能和月经生理的治疗方法;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resectionofadhesion,TCRA)后再粘连率高达62.5%,妊娠成功率仅22.5%~33.3%。

IU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IUA发生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子宫肌壁间的相互黏附;其修复过程包括炎症期、组织形成期、组织重建期3个短暂重叠的时期;由于子宫内膜的修复多为不完全再生,其功能受损,最终形成瘢痕。

IUA的诊断

(1)宫腔镜检查能全面评估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分布及损伤程度,是诊断IUA的准确方法,有条件应作为首选方法(推荐等级A)。

(2)子宫输卵管造影和宫腔声学造影检查,可在无宫腔镜检查条件时选择(推荐等级B)。

(3)超声及MRI检查的益处尚不明显(推荐等级B)。

IUA的治疗

(1)无临床症状且无生育要求的IUA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推荐等级C)。

(2)虽有月经过少,但无生育要求,且无痛经或宫腔积血表现的患者,也不需要手术治疗(推荐等级C)。

(3)对于不孕、反复流产、月经过少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推荐等级C)。IUA治疗目的:恢复宫腔解剖学形态及宫腔容积,治疗相关症状(不孕、疼痛等),预防再粘连形成,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恢复生育能力(证据等级Ⅲ)。

IUA的手术后管理

(1)IUA分离手术后预防再粘连的措施目前对于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在预防宫腔再粘连形成中的价值,观点尚不一致。释放孕激素的IUD可能对子宫内膜产生抑制作用,不推荐其作为IUA分离手术后宫腔的“隔离装置”(推荐等级C)。宫腔支撑球囊通过屏障效应阻隔创面之间的相互贴附,能够降低IUA分离手术后再粘连的形成(推荐等级B)。推荐放置宫腔支撑球囊预防再粘连形成,通常球囊内注液或注气量≤5ml,留置时间5~7d(推荐等级C)。生物胶类材料对预防再粘连形成有一定作用,但其对妊娠率的影响尚不清楚(推荐级别B)。

(2)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措施

a.雌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与再生,有助于创面修复。IUA分离手术后使用雌激素,加或不加孕激素均有助于减少再粘连形成,降低复发概率(推荐等级A)。临床上雌激素的使用剂量尚不统一。常用的雌激素剂量为戊酸雌二醇2~4mg/d或等效激素,可同时联合其他辅助治疗措施(推荐等级C)。

方案选择:

(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雌激素连续用药、后半周期加用孕激素,目前多数研究倾向于此种治疗方案。

(2)单用雌激素疗法,小剂量雌激素连续用药,不加用孕激素。剂量与时限:激素治疗时限通常为2~3个周期。b.新鲜羊膜或冻干羊膜对于IUA分离手术后促进创面修复和子宫内膜再生的证据,尚不足以说明其使用价值(推荐等级B)。尽管目前已有研究提示,新鲜羊膜与冻干羊膜在重度IUA治疗中能够减少再粘连形成、改善月经量(证据等级Ⅰ),但由于这些研究报道非常有限,且多为单中心、小样本量尝试性研究,加之新鲜羊膜取材、储运和存在的交叉感染等风险,也造成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受限。

(3)IUA手术后的随访形式及时间IUA分离手术后应进行宫腔镜二次探查术,明确宫腔形态、子宫内膜状态并排除影响妊娠的因素(推荐等级C)。IUA分离手术后宫腔再粘连的现实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大量文献报道,TCRA术后再粘连率在轻、中度IUA为30%,重度则高达62.5%。目前,有关术后随访的时间没有统一标准,间隔差异较大。文献报道较多的是,每月1次随访直至3个月,其后每6个月1次至1年,有条件可增加随访次数,应观察临床妊娠情况、妊娠结局和并发症。

IUA手术后如何选择受孕方式

(1)轻度IUA,未合并子宫腔以外的原因和男方因素时,可尝试自然受孕或人工授精;伴有子宫腔以外因素时应及早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推荐等级C)。

(2)中、重度IUA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增殖晚期)达到7mm以上时,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推荐等级C)。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2):881-887.

文章作者:陈苗

文章来源:西交一附院妇产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