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具有致残性的原发性头痛疾病,虽在急性期治疗与间歇期预防方面已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但实际情况是,众多本应接受药物预防治疗的偏头痛患者,并未依规服用预防性药物。这一现状直接引发了急性镇痛药物滥用问题,进而加速了头痛向慢性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偏头痛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重点聚焦于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手段,涵盖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药物治疗
对于发作性偏头痛的患者,无论选择哪种急性期的治疗方案,都应在头痛出现后尽早开始使用,以提高急性期药物的疗效,并迅速缓解失能。
非特异性药物
成人患者偏头痛急性期口服非特异性药物治疗主要包括NSAIDs、对乙酰氨基酚、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
NSAIDs
偏头痛急性期治疗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是NSAIDs口服剂型,主要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阿司匹林、萘普生及塞来昔布等。该药对于轻、中度疼痛的患者比较有效,大约76%的患者可通过用药恢复正常[1]。
对于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应减少用药量或延长给药的间隔;对于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应避免使用该药。NSAIDs的缓释剂型均不适用于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较为安全且耐受性较好的药物,适用于轻、中度头痛病人。研究证实对乙酰氨基酚(1000mg)在治疗头痛急性发作方面比较有效,并且很少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禁用该药。
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
尽管有确凿证据表明,含有咖啡因的复方药物能有效减轻偏头痛的急性发作,但由于存在依赖性和过度使用的风险,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发展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headache,MOH)的风险较高,且在停药后可能引发戒断综合征,因此,该药并不适宜作为轻度头痛的首选治疗药物。在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前,医生应当谨慎考虑用药的频率和疗程。
特异性药物
成人患者偏头痛急性期的特异性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曲普坦类药物、吉泮类药物、地坦类药物、麦角胺类药物。(见表2)
图片
表2:成人偏头痛急性期特异性药物治疗推荐
曲普坦类药物
曲普坦类药物为5-羟色胺(5-hydroxyptamine,5-HT)1B/1D受体激动剂。曲普坦类药物起效迅速,且在头痛发作期的任何时间应用均有效,且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吉泮类药物
吉泮类药物为小分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的受体拮抗剂,其脂溶性较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地坦类药物
地坦类药物为5-HT1F的受体激动剂,主要为拉米地坦,与曲普坦类药物的靶受体不同,5-HT1F受体不在人体的冠状动脉表达,因此不存在曲普坦类药物收缩冠状动脉的不良反应。
麦角胺类药物
麦角胺类药物也有非选择性5-HT受体激动作用,是最早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的特异性药物;但由于严重的恶心、频繁或长期使用可导致腹膜后和胸膜纤维化等不良反应,且有较强的药物过度使用风险,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
止吐剂
甲氧氯普胺、氯丙嗪、异丙嗪等止吐药与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不仅能缓解偏头痛的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偏头痛的治疗。
促胃动力药
多潘立酮(20mg口服)与NSAIDs联合使用也可缓解恶心症状,但可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小幅增加和心源性猝死风险。
禁用药物
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偏头痛患者应该禁止应用阿片类、巴比妥类、安乃近、非那西丁等成分的复方止痛药[2]。
针灸疗法
毫针刺法
在急性期,毫针刺法是应用最为普遍的针灸治疗手段。穴位选取遵循辩经论治原则,同时兼顾辨证论治理念。
主穴推荐
选用阿是穴、百会、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这几个穴位作为主穴。依据经络辨证情况,进行随证配穴。另外,按照辨证结果进行配穴,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增加太冲、侠溪穴;痰浊上扰型患者,增加丰隆、阴陵泉穴;肝气郁结型患者,增加太冲、血海穴;气血亏虚型患者,增加足三里、三阴交穴。
疗程及操作方法建议
对主穴以及辨经配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辨证配穴则依据不同的证型,选用合适的补泻方法。针刺使患者得气后,留针30分钟,期间每10-15分钟行针1次,以再次诱导得气。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5-10次;若患者头痛发作较为频繁,可每日治疗2次。
其他疗法
艾灸疗法[3]
该疗法主要针对寒湿型偏头痛患者。推荐选取的穴位有阿是穴、太阳、率谷、风池、外关、百会、大椎,以及双侧的足三里和三阴交。施灸时,可采用雀啄灸或回旋灸的方式,每个穴位灸3至5分钟,直至皮肤呈现红晕且感到潮热,或者有温热感传导开来即可。
头针疗法
对于偏头痛,推荐采用头针疗法,选取的部位包括顶中线、颞前线、颞后线。操作时,使用1.5寸毫针进行平刺,确保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待得气后,施行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30分钟。
刺血疗法
此疗法主要针对痰浊型或痰瘀型偏头痛患者。推荐的穴位包括阿是穴、百会、太阳、风池以及耳尖。在穴位消毒后,使用三棱针进行点刺,每个穴位放血8至10滴(约0.5至1毫升),随后用消毒干棉球加压止血。另外,也可采用刺络拔罐法,选取患侧太阳穴及周边血管充盈的静脉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后用火罐吸拔,出血量控制在2至3毫升为宜。
火针疗法[4]
火针疗法主要适用于瘀血型和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选取的穴位有阿是穴、率谷、风池。在常规消毒后,使用0.5毫米×35毫米的细火针烧至通红,然后迅速点刺穴位。对于头部的阿是穴和率谷穴,采用平刺方式进针0.3至0.5厘米;对于风池穴,则直刺0.1至0.2厘米,随后迅速出针,并用碘伏棉球按压片刻。同时,需告知患者24小时内火针针孔避免沾水。
耳针疗法
对于偏头痛,还可采用耳针疗法,推荐的耳穴包括神门、皮质下、交感、脑点以及敏感点。在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约1至3毫米,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宜。给予中等量刺激,并留针30分钟。
神经调节技术
神经调节技术在治疗几种原发性头痛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nVNS)
nVNS(GammaCore®)技术已研发并应用于偏头痛的急性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研究显示,使用nVNS治疗30分钟和60分钟后,患者达到无痛状态的比例、头痛急性发作时急救药物使用量的减少,以及急性发作时实现50%无头痛治疗效果的比例,均展现出显著差异。不过,在减少每月头痛发作天数方面,该疗法并未表现出显著效果[5]。nVNS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包括颈部肌肉抽搐、声音改变以及刺激部位皮肤发红,但总体上患者对其耐受性良好。
经皮眶上神经电刺激疗法
经皮眶上神经刺激疗法借助Cefaly设备实施,关于其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中的效果,目前仅有开放性试验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撑。
枕大神经阻滞术
枕大神经阻滞术能够迅速缓解头痛症状,是偏头痛非药物治疗方案中的一种可行选择,且该疗法成本较低,操作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于生元.中国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一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10):721-734.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4.10.001.
[2]郝峻巍,罗本燕.神经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王艳妮,文国顺.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偏头痛35例[J].河北中医,2013,35(1):39-40.
[4]宋晓琳,赵吉平,马新平.针刺配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8,11(1):151-153
[5]LAIYH,HUANGYC,HUANGLT,etal.CervicalNoninvasiveVagusNerveStimulationforMigraineandClusterHeadach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Neuromodulation,2020,23(6):721-731.DOI:10.1111/ner.13122
编辑|三顺
排版|三顺
审核|暖暖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