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10名孕妇中约有1人合并病毒性肝炎,其中乙型肝炎(HBV)最为常见。妊娠与肝炎的叠加,不仅可能引发母体肝功能衰竭,更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对母婴健康造成威胁。
1、病毒性肝炎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
病毒性肝炎发生于妊娠早期可加重妊娠反应,发生于妊娠晚期则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受损,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增大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的发生风险。
重症肝炎还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产妇生命。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增加流产风险;妊娠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产妇早产、胎膜早破、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正常产妇。
2、妊娠和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妊娠本身并不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妊娠可诱发或加重病毒性肝炎的活动,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妊娠期新陈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肝内糖原储备减少,不利于疾病恢复;
▪妊娠期大量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影响肝脏对脂肪的转运和对胆汁的排泄;
▪胎儿的代谢产物需在母体肝脏内解毒;
▪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会使肝脏受损,导致急性重型肝炎;
▪分娩时体力消耗、精神紧张、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以及应用麻醉药物和产后出血等,均可加重肝损害;
▪早期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进食困难等,不仅对肝脏造成一定损害,还有可能影响肝炎的诊断。
1、警惕“不寻常”症状
①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半年内曾有血制品输注史。
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一般甲型肝炎为2~7周,乙型肝炎为6~20个月,丙型肝炎为2~26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8周。
②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伴乏力、畏寒、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体检可发现肝脏增大,肝区有叩击痛。
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度和重型肝炎,临床中发现,病情发展到重型肝炎之前预后良好。强调在病情发展到重型肝炎前,在分娩前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处理。
妊娠合并肝炎出现以下情况考虑重型肝炎:
▪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大于85.5molん,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肝脏进行性缩小,肝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出现肝臭气味,肝功能明显异常;
▪消化道症状严重,表现为食欲极度减退,频繁呕吐,腹胀,出现腹水;
▪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迅速出现肝性脑病;
▪出现肝肾综合征。
2、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测
(2)病原学检查[3]
ACOG建议:
①不管孕妇既往是否接种疫苗,均需在孕早期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筛查(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存在以下情况的孕妇建议进行三联筛查(HBsAg,抗HBs和总抗HBc)(强烈推荐,低质量证据):
▪18岁后未进行三联筛查;
▪未接种乙肝疫苗;
▪存在乙肝持续感染风险。
②建议孕妇每次妊娠时均需进行丙肝病毒抗体筛查(强烈推荐,低质量证据)。
1、孕前处理
感染HBV的生育期女性应在妊娠前行肝功能、血清HBV-DNA检测以及肝脏超声检查。
最佳受孕时机是肝功能正常、血清HBV-DNA低水平、肝脏超声无特殊改变。
若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者,建议停药6个月后再考虑妊娠;长期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者,备孕时首选替诺福韦,妊娠后可继续使用。
2、妊娠期处理
轻症急性肝炎,经积极治疗后好转者可继续妊娠,治疗期间需与专科医师共同制定诊疗方案,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护肝、对症、支持疗法等,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
慢性活动性肝炎者妊娠后若病情加重,治疗效果不好,应考虑终止妊娠。
3、分娩期处理
分娩前做好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评估,备好血液制品;
产程中应密切观察,积极处理,避免产程过长;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产后出血风险较高,需做好产后出血的防治。
4、产褥期处理
注意休息和护肝治疗。
选择肝损害较小的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HBsAg阳性孕妇,无论HBeAg阳性还是阴性,其分娩的新生儿,经过主动及被动免疫后,都可以母乳喂养,无须检测乳汁的HBV-DNA。因病情严重不宜哺乳者应退奶,可选择生麦芽口服或芒硝乳房外敷,禁用雌激素等对肝脏有损害的退奶药物。
5、重型肝炎的处理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