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全解析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全解析

2025-07-11 阅读量:100

病毒性脑膜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病毒侵袭脑实质与脑膜导致的炎症性疾病。病毒性脑(膜)炎呈世界性分布,临床以急症和重症常见[1],本文将系统阐述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

病因

在病毒性脑膜炎的致病因素中,肠道病毒占据了85%至95%的比例。这类病毒隶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拥有超过60种不同的亚型,具体涵盖柯萨奇病毒A型和B型、埃可病毒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肠道病毒不具备包膜结构,能在潮湿的物体表面长时间存活,且难以通过简单用水冲洗的方式去除。它们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而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情况较为罕见。这类病毒在气候温暖的夏秋季节最为活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全年都维持着较高的发病率。

肠道病毒首先通过下消化道侵入人体,在肠道的局部淋巴结内进行复制增殖,随后进入血液引发病毒血症,并进一步在肝脏、肺部、心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定植,诱发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脑膜尚未受累的阶段,当病毒在远隔器官完成复制并再次引发病毒血症时,仍有可能侵犯脑膜,进而导致脑膜出现炎症性病变。

症状

病毒性脑膜炎通常会出现发热、剧烈头痛、脑组织损伤、皮肤出现斑丘疹等症状。

发热

患者常出现发热情况,体温一般不超过40℃,且年龄越大、病情越重。

剧烈头痛

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多在额部或眶后,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有脑膜刺激征。幼儿可能没有头痛,表现为易激惹、易哭闹症状。

脑组织损伤

患者可能出现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症状,其常表现出昏迷、嗜睡等意识障碍;言语、吞咽功能障碍;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皮肤出现斑丘疹

患者皮肤可能会出现斑丘疹的状况,发病范围比较局限,包括面部、躯干以及四肢,有时会出现损害神经系统的情况。

诊断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畏冷、食欲减退、全身酸痛和乏力等。

有脑膜刺激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检查,颜色清亮透明。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轻度增高,一般为(20~100)x108/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有皮肤疱疹和腮腺肿大等病毒感染证据。

病毒学检查分离出某种病毒,特别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可确诊[2]。

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缓慢起病、病程较长。脑脊液外观微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白细胞数目更高,蛋白定量增加,而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通过脑脊液涂片可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如果没有接受特殊治疗,病情将逐渐恶化。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混浊,细胞数多在1000/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过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引起化脓性感染的致病菌。为了区分不同疾病,可以进行脑脊液中纤维结合蛋白浓度和溶菌酶活性的测定。在化脓性脑膜炎时,纤维结合蛋白浓度和溶菌酶活性明显增高;而在病毒性脑膜炎时,纤维结合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溶菌酶活性没有明显升高。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检查脑脊液可以发现糖含量下降,使用墨汁染色后可以观察到厚壁囊状的亮圆形结构,这是隐球菌的特征。在沙氏培养基上出现真菌的生长,可以确诊该病情。

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在病后数日开始恢复,数周内完全恢复,一般不需要应用抗病毒药物。大多数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改变给予相应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在某些病毒感染中,由于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我们只能进行对症处理,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脑疝和其他脏器并发症,并提供支持性治疗。在急性期,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如果头痛严重,可以口服止痛药。对于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或癫痫发作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并根据不同病毒感染时出现的各种伴随症状进行相应处理。肾上腺皮质激素只在高热或病情较重时短期使用[3]。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疗效尚未能肯定,仅在一定应用范围内取得满意效果,必要时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抗生素治疗

仅在实验室检查无法明确诊断为病毒性感染且细菌性感染不能被排除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同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直到能够排除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在这段时间内,应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4]。

手术治疗

如果病毒性脑炎比较严重,引起脑积水,产生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比如腹腔引流手术,要排出颅内的积水。

康复治疗

对于重症恢复期的患儿或存在后遗症的患者,应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措施可以包括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功能训练、接受针灸疗法、接受按摩疗法以及尝试高压氧治疗等方法,旨在促进各种功能的恢复。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需要治疗2~3周。如果患者体质比较差,症状比较严重,治疗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常会出现呕吐、头痛等症状,可进行对症治疗。出现呕吐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多潘立酮等止吐药进行治疗。若出现头痛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进行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如果发现及时,患者体质比较好,而且症状比较轻微,也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一般治疗2~3周就能好。若发现不及时,患者体质比较差,症状也比较严重,甚至伴有脑积水、癫痫发作等并发症,治疗时间可能会比较久。

参考文献

[1]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病原检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委会脑炎协作组.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9):648-657.DOI:10.3760/cma.j.cn112137-20221014-02154.

[2]王伟.杨明山.神经科急症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

[4]王得新.神经病毒病疑难病例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编辑|三顺

排版|三顺

审核|暖暖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