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破坏速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以及其他少见血型不合,其中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是Rh血型不合;还包括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即蚕豆病等非免疫性溶血;当母婴血型不合时,母体内存在的抗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类)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发生血管内溶血,或被肝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从而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胎儿水肿、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核黄疸等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胆红素测定、血红蛋白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等协助诊断;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换血疗法等,其中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有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产前可以通过检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等指标进行预测和预防,产后需密切监测新生儿黄疸、贫血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新生儿溶血病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黄疸程度、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出现黄疸加重、嗜睡、吸吮力差、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物品,如蚕豆、樟脑丸等;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监测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指标,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