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少动-强直综合征(akinetic-rigidsyndrome)是一组以运动减少和肌肉僵硬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这类症状可能包括逐渐加重的运动缓慢、肌肉僵硬和静止性震颤。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综合征和Fahr病等都是这一综合征的典型代表,其中帕金森病是最为普遍的类型。
帕金森病,在中国被称作震颤麻痹,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大脑的黑质和纹状体路径,特别是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有关。
帕金森病的确切原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大约5%到10%的患者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特定的基因,如a突触核蛋白基因,与疾病相关,该基因产生的异常蛋白质在路易体中积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从而减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可能触发帕金森病。此外,还有Parkin、DJ-1、PINK-1、LRKK2、ATP13A2和PLA2G6等基因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环境因素:超过80%的帕金森病患者没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环境因素可能在这些散发病例中起到关键作用。接触某些环境毒素,例如百草枯、代森锰、除草剂、鱼藤酮、三氯乙烯等,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此外,药物滥用者或动物实验中使用的MPTP毒素,也能引起与帕金森病相似的症状,并且对左旋多巴治疗有反应。相对地,吸烟、饮茶、咖啡因摄入以及血清中高尿酸水平似乎与降低帕金森病风险相关。
老化因素:帕金森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和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水平逐渐降低。通常,只有当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含量降低超过80%时,才会显现出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虽然正常的老化过程中不会导致多巴胺含量下降到这种程度,但年龄增长是帕金森病发生的一个促进因素。
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可能由多种理论解释:
线粒体功能障碍理论:观察到患者大脑黑质区域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降低,在缺氧条件下,这些神经元更易遭受氧化应激的侵害,伴随着自由基的累积,进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和减少。
氧化应激理论:在患者黑质纹状体区域,观察到铁离子(Fe3+)含量上升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不足,这导致羟基自由基(·OH)不能被有效清除,从而产生大量有害自由基,最终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毒性蛋白质聚集理论:在患者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Lewy小体内的多种蛋白质如α-突触核蛋白、泛素、蛋白酶体亚单位、Parkin等出现异常聚集。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过度积累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遗传因素等内在原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引发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通常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尽管如此,40岁之前发病的青年型患者也并非罕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病情起始隐匿,症状多从一侧上肢开始,然后逐渐蔓延至同侧下肢,再扩展至对侧肢体。
静止性震颤:作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这种震颤由肢体肌肉的交替收缩引起,常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典型震颤表现为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的规律性运动。病情进展时,震颤可能扩展至所有四肢,但上肢通常比下肢更为明显。震颤在静止状态下显著,情绪紧张时加剧,进行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患者可能通过意志力暂时抑制震颤,但之后震颤可能加剧。在疾病晚期,震颤即使在进行随意运动时也不会减轻或停止。然而,一些特别是高龄患者可能不会有显著的震颤。
动作迟缓(bradykinesia):这是帕金森病最核心的运动症状,表现为动作执行速度减慢和自发动作减少。严重患者可能在起床、翻身、系鞋带、扣纽扣等日常动作中遇到困难。面部表情减少,形成“面具脸”,语言可能变得单调、重复,严重时发音不清。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步伐变小,可能出现起步困难或“冻结步态”,一旦开始行走,步伐可能不自主地加快,形成“慌张步态”。
肌强直:表现为肌肉张力的增高,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类似软铅管的弯曲感,称为“铅管样强直”。如果伴有震颤,可能感觉到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强直”。这可能导致书写困难,出现“写字过小征”,以及颈部和躯干转动困难。
姿势平衡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屈曲体姿”,如头部和躯干前倾,四肢微曲。在疾病中晚期,平衡和步态可能变得困难,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完全纠正平衡障碍。此时,患者可能需要辅助工具,如拐杖或助行架,以防止跌倒。
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障碍,如便秘、低血压、多汗、皮脂溢出增多、性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如情绪低落、淡漠、抑郁、焦虑、幻觉、认知障碍、睡眠问题;以及感觉障碍,如麻木、痉挛、疼痛、不宁腿综合征、嗅觉减退等。
鉴别诊断中需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特发性震颤:患者主要表现为动作性震颤,并无帕金森病的其他典型症状。此病通常在40岁左右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症状可能影响手部或头部,造成点头或头部摇晃,但腿部一般不受影响。一个特点是饮酒可以暂时减轻震颤症状。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会展现步态不稳、平衡障碍、语言障碍和运动迟缓等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但震颤较少见,症状通常对称出现,身体姿势倾向于伸展,同时伴有核上性眼肌麻痹,对左旋多巴药物反应不佳。
多系统萎缩:除了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外,还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直立性低血压、无汗、性功能障碍等)、锥体束症状或小脑体征,病情进展迅速,对多巴胺类药物反应不敏感。通过MRI检查,可见脑干变细、小脑萎缩、脑池和脑室扩大等特征性表现,以及在T2加权像上脑桥出现的“十字征”。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这类综合征可能由脑血管病、药物副作用、外伤、中毒、感染、正压性脑积水等引起。它们通常有明确的诱因和临床特点,部分情况下可通过特定的辅助检查确诊。
在诊断帕金森病时,医生需要排除上述疾病,以确保准确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参考文献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
编辑|里里
排版|里里
审核|暖暖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