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癫痫的分类及治疗方式一文总结

癫痫的分类及治疗方式一文总结

2024-04-18 阅读量:36080

癫痫,作为一种神经系统异常活动所导致的疾病,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从古至今,对于癫痫的理解经历了多次演变,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人们对于癫痫的认知逐渐趋向于科学、系统和现代。

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癫痫被定义为一种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这一定义突出了癫痫发作与脑内神经元活动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癫痫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其对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于2005年提出了更加细化的癫痫概念性定义,将癫痫视为一种持续存在的脑部疾病,具有易感性产生癫痫发作的特点,并伴随着多方面的生物学、认知和社会后果。根据这一定义,至少需要一次癫痫发作才能进行癫痫的诊断。

ILAE在2014年进一步更新了癫痫的实用性定义,将其明确定义为:

1)发作间隔超过24小时,至少出现2次的非诱发性或反射性癫痫发作;

2)在未来10年内,出现至少一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癫痫发作,且再发风险至少为60%;

3)满足癫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017年,ILAE制定了新的癫痫分类方案,将诊断划分为三个层次:癫痫发作类型、癫痫类型和癫痫综合征,并强调在每个层次上都必须考虑病因和共患病。

ILAE的特别工作组在2017年明确定义了癫痫综合征,将其描述为一组具有特定临床和脑电图表现,通常具有特定病因(如结构性、遗传性、代谢性、免疫性和感染性)的癫痫疾病。此外,癫痫综合征常常表现出年龄相关特征(如发病和缓解的年龄)、发作诱因、昼夜变化以及一些特定的预后特征。此外,癫痫综合征可能伴有显著的共患病,如智力和精神功能障碍,以及具有特征性的脑电图和异常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LAE癫痫综合征的分类(2022年)

2022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对癫痫综合征的分类进行了更新,具体如下:

一、新生儿和婴儿期起病癫痫综合征

自限性癫痫综合征

自限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SeLNE)

自限性(家族性)婴儿癫痫(SeLIE)

自限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癫痫(SeLNIE)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婴儿肌阵挛癫痫(MEI)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

早发婴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EIDEE)

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EIMFS)

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IESS)

Dravet综合征(DS)

病因特异性癫痫性脑病

KCNQ2-发育性癫痫性脑病(KCNQ2-DEE)

吡哆醇依赖性发育性癫痫性脑病(ALDH7A1-DEE)

5磷酸吡哆醇缺陷性发育性癫痫性脑病(PNPO-DEE)

CDKL5-发育性癫痫性脑病(CDKL5-DEE)

原钙黏蛋白19簇集性癫痫(PCDH19簇集性癫痫)

葡萄糖转运子1缺陷综合征(GLUT1DS)

Sturge-Weber综合征(SWS)

伴下丘脑错构瘤的痴笑性发作(GS-HH)

二、儿童期起病的癫痫综合征

自限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

自限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SeLECTS)

自限性癫痫伴自主神经症状(SeLEAS)

儿童枕叶视觉癫痫(COVE)

光敏性枕叶癫痫(POLE)

遗传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

儿童失神癫痫(CAE)

眼睑肌阵挛癫痫(EEM)

肌阵挛失神癫痫(EMA)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或癫痫性脑病

肌阵挛失张力癫痫(EMAtS)

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伴睡眠期棘波活化(DEE-SWAS)及癫痫性脑病伴睡眠期棘波活化(EE-SWAS)

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IRES)

半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HHE)

三、起病年龄可变的癫痫综合征

具有多基因遗传病因的全面性癫痫综合征

青少年失神癫痫(JAE)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

仅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

推定为复杂遗传的自限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

儿童枕叶视觉癫痫(COVE)

光敏性枕叶癫痫(POLE)

具有遗传性、结构性或遗传-结构性病因的局灶性癫痫综合征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SHE)

家族性内侧颞叶癫痫(FMTLE)

伴可变起源的家族性局灶性癫痫(FFEVF)

伴听觉特征的癫痫(EAF)

病因特异性癫痫综合征

伴海马硬化的内侧颞叶癫痫(MTLE-HS)

Rasmussen综合征(RS)

具有多基因遗传病因的兼有全面性及局灶性的癫痫综合征

阅读诱发的癫痫(EwRIS)

伴发育性脑病、癫痫性脑病或两者兼具的癫痫综合征以及伴进行性神经系统恶化的癫痫综合征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

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IRES)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IGE)

儿童失神癫痫(CAE)

青少年失神癫痫(JAE)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

仅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GTCA)

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发展

抗癫痫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57年,Locock首次成功使用溴化钾治疗癫痫,标志着癫痫药物治疗的开端。随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药物相继问世,为癫痫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是苯妥英钠的成功应用,开创了癫痫药物治疗的新纪元。

20世纪上半叶,抗癫痫药物的研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苯妥英钠到乙琥胺、卡马西平等药物的问世,不断丰富了癫痫药物的种类,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随着药物疗效的提升,60%~70%的患者可以达到无发作状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临床上通常使用的是7种主要的抗癫痫发作药,俗称为传统ASMs。自80年代以后,国外陆续开发并推出了多种新型ASMs(见表),根据它们获批的时间可以分为第二代(1980年至2003年)和第三代(2004年以后)ASMs。

癫痫的非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控制的癫痫患者,还存在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是最早的一种方法。从早期的手术去除致痫灶到现在的立体定位脑电图等技术的应用,手术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图.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程序[1]

除手术外,神经调控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颅神经刺激术、皮层刺激术和脑深部刺激术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包括迷走神经电刺激(VNS)、脑深部电刺激(DBS)、脑皮质电刺激以及经颅磁刺激。VNS、DBS和脑皮质电刺激的原理是将电极端缠绕在迷走神经上或植入到颅内特定靶点(如丘脑前核、海马等),另一端的脉冲发生器则植入到胸部皮下,通过持续或反射性的微弱脉冲电刺激来治疗癫痫。据报道,这些方法可使50%~60%的患者的发作减少50%。它们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价格昂贵,实施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风险与收益比。

此外,生酮饮食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适用于儿童各年龄段发作频繁的癫痫综合征,治疗效果可使38%~50%患儿减少50%发作。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酮症酸中毒、高脂血症、肾结石等,需在医师和营养师共同指导下应用此疗法。

总结

癫痫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和生酮饮食等多种手段共同构成了现代癫痫治疗的体系。随着对癫痫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癫痫患者的治疗前景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癫痫协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23修订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2

[2]https://doi.org/10.1111/epi.17237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