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盆腔疼痛(CPP)为持续至少6个月的非周期性疼痛,可见于女性生殖、泌尿、神经、消化等多个器官系统,是涉及多体系多领域的常见疾病,表现复杂,临床症状多样,易长期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体、心理以及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医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相关临床证据也表明,中西医结合诊治有利于提高CPP的症状缓解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和提升CPP综合诊断技术,同时针对CPP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争议和热点问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盆腔疼痛专业委员会、山东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专家共识(2023版)》,本文整理了共识的要点内容,以供临床借鉴。
CPP是非周期性的、持续至少6个月的、源于盆腔脏器和组织的疼痛综合征,疼痛严重程度通常与性行为、消极情感和认知行为有一定关系,也可与生殖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盆底肌筋膜或性功能障碍有关。(共识级别:2A级)
创伤学说、炎症学说和神经源学说是当前相对公认的三种学说,但CPP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依据临床表现,CPP可被归属于中医学癥瘕、不孕症、妇人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病等范畴。
本病病因较为复杂,病理因素涉及湿、热、瘀、寒、虚5个方面,其中核心病理因素为血瘀,肝、脾、肾为主要病变部位,“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两大病机,多名学者认为本病本质上是因实致虚、本虚标实。在临床中需四诊合参,辨别脏腑、气血、寒热、虚实。
(一)一般治疗
规律作息,避免焦虑。改善体态及体位,避免久坐、久站,增加休息时间,并结合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缓解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症状。
专家共识:该方法适用于提前预防及日常保健,大多数CPP患者均可使用。(共识级别:2A级)
(二)药物治疗
1、镇痛药物
专家共识:镇痛药物的治疗仅可用作CPP治疗的权宜之计,不推荐阿片类药物作为防治CPP的首选。(共识级别:2A级)
2、神经性药物
专家共识:在神经源性因素导致的CPP中,神经类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联合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用于神经性CPP患者的治疗。(共识级别:2A级)
3、激素药物
专家共识:激素药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子宫腺肌病(AM)、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PCS)患者的CPP有明显疗效(共识级别:1级)。
·OC或孕激素是疑似EMT患者及未进行手术诊断的CPP患者的常用药。连续使用OC后,临床上可见骨密度下降、子宫内膜变薄等。出血、乳房触痛、液体潴留等则是孕激素可能存在的风险。
·GnRH激动剂/拮抗剂可引起类似围绝经期妇女所出现的症状,因此不建议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多应用于术后疼痛复发或组织病理学诊断为EMT的患者。
·针对深部浸润性EMT患者,释放依托孕酮的植入物疗效显著。但当患者有生育需求或者对激素不耐受时,则不推荐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
4、中药
(1)中药内服
①湿热瘀结证
临床表现:少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经行或劳累时加重,或有下腹癥块,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质稠,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脘闷纳呆,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专家共识:方用银甲丸加减。基本用药:以银甲丸组方的10味药物为主。常用中成药:妇科千金片、康妇消炎栓。(共识级别:2A级)
②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小腹胀满或刺痛,疼痛拒按,月经有瘀,块下痛减,经前或经行胸胁、乳房胀痛;平素急躁易怒,或婚久不孕;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薄,脉弦涩。
专家共识: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基本用药:以膈下逐瘀汤组方的12味药物为主。常用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胶囊。(共识级别:2A级)
③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小腹隐痛或空坠,或癥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或量多,经血淡暗,伴精神萎靡,乏力懒言,食少纳呆;舌淡暗有瘀,苔白,脉弦细或沉涩。
专家共识:方用理冲汤加减。基本用药:以理冲汤组方的9味药物为主。常用中成药:丹黄祛瘀胶囊。(共识级别:2A级)
④寒湿凝滞证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得温则舒,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白带增多、质稀;畏寒,或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
专家共识: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基本用药:以少腹逐瘀汤组方的10味药物为主。常用中成药:暖宫七味丸、少腹逐瘀颗粒。(共识级别:2A级)
(2)中药灌肠
专家共识:中药保留灌肠对胃的刺激减轻,护胃的同时药液直达病灶,药物有效率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减轻病变充血水肿、改善盆腔微环境的作用。(共识级别:2A级)
(3)中药外敷
专家共识:中药外敷操作简便,经皮给药,药物吸收率高,更安全有效。(共识级别:2A级)
中药外敷:白花蛇舌草30g,金牛根20g,黄柏20g,白芷20g,大黄10g,赤芍10g,薄荷5g,蒲公英15g。
(三)侵入性治疗
1、手术治疗
(1)子宫切除术
专家共识:特发性CPP行子宫切除术,术后仍有超两成患者存在持续性盆腔疼痛,不推荐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共识级别:1级)
(2)盆腔粘连松解术
专家共识:若CPP患者经检查排除AM、EMT和附件疾病作为致病因素,盆腔粘连松解术则不被推荐用于常规治疗。(共识级别:1级)
(3)骶前神经离断术
专家共识:针对CPP及非单纯性痛经,不推荐常规使用骶前神经切断术,其作用证据有限。(共识级别:1级)
2、触发点注射
专家共识:触发点注射(将生理盐水、阿片类药物、类固醇类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按使用规范注射进疼痛触发点)单用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以起到改善肌筋膜慢性盆腔痛患者性能力及缓解疼痛的作用(共识级别:2A级)。适合用于腹壁触发点有关的CPP。
3、针灸治疗
专家共识: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治疗、温针灸等)对CPP患者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有较为良性的改善。(共识级别:2A级)
4、电针治疗
专家共识:电针疗法将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通入毫针,对施术者的要求略有降低,更易于普及,临床试验同样证明有效。(共识级别:2A级)
(四)物理治疗
专家共识: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的CPP、与性相关的疼痛和阴道疼痛采用盆底物理疗法(如肌筋膜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膀胱和肠道再训练、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肉拉伸、手法治疗等)治疗可得到有效缓解,单纯盆底物理疗法对肌肉骨骼疾病的疼痛无法显著减轻。(共识级别:2A级)
(五)心理治疗
1、心理咨询
专家共识:心理咨询的作用不容小觑,将在CPP患者的社会交际及自身幸福感的获得上展现独特的优势。(共识级别:2A级)
2、认知行为治疗(CBT)
专家共识:不同于传统的常规治疗,CBT对于CPP患者普遍适用,但其最佳治疗期与标准化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究。(共识级别:2A级)
(六)其他治疗
1、砭术综合疗法
专家共识:中医传统针刺治疗具有镇痛作用,多基于辨病采用标准化方案,或采用辨病和辨证结合,随证配穴,常取穴位为次髎、太冲、关元、肾俞、水道、归来、三阴交、足三里。(共识级别:2A级)
2、中医三联疗法
专家共识:中医三联疗法,即中药内服+保留灌肠+药渣外敷热疗法或中药口服+保留灌肠+离子导入,这种综合疗法内外同治,安全、有效、经济,与单一口服中医治疗相比,优势明显,推荐临床使用。(共识级别:2A级)
参考文献: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专家共识(2023版)[J].山东中医杂志,2023,42(10):1029-1036.
DOI:10.19790/j.cnki.JCM.2023.08.01.DOI:10.16295/i.cnki.0257-358x.2023.10.002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