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HIV感染能导致神经认知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HIV感染能导致神经认知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2023-12-01 阅读量:36080

2023年12月1日将迎来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鼓励大家一同了解、预防、避免艾滋,为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保驾护航,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

为了提升对艾滋病的认知,世界卫生组织自1988年起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呼吁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推广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象征是红丝带,代表着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患者的关心与支持。

HIV感染引起的神经认知障碍通常被称为HIV相关性神经认知障碍(HAND),在HIV感染者中的患病率为15%~50%。今天,小编将与大家分享有关HIV感染导致的神经认知障碍的相关内容,一起了解一下吧~

1983年,Snider等人首次系统报告了一组艾滋病患者中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相当一部分表现为艾滋病相关性痴呆。随后,1987年,Grant等人的研究首次对HIV相关性神经认知障碍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评价,揭示了艾滋病相关性痴呆仅是HAND的冰山一角。HAND可以在无症状的早期感染者中出现,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短时记忆和信息处理速度等多种认知功能。

为了反映这一领域的进展,1991年,美国神经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AAN)将HAND分为两类,即HIV相关性痴呆和轻度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根据2007年AAN的分类,HAND中各类疾病的患病率呈现金字塔型分布,其中无症状神经认知功能障碍、HIV相关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HIV相关性痴呆的患病率分别为30%、20%和2%~8%。

针对安徽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群(FPDs)进行的全面神经心理评估显示,43%的艾滋病患者和29%的HIV无症状期患者存在HAND。经过一年的随访,HIV感染人群中有27%发生了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对云南吸毒人群的研究显示,39%的艾滋病患者和16%的HIV无症状期患者存在HAND[2]。

临床表现

HAND的早期发展具有隐匿性,呈缓慢进展,即便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患者从初次症状出现到进展为痴呆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的时间。如果在临床实践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及时检查,容易导致漏诊。

HAND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和运动等多个方面功能均有影响。早期症状包括短时记忆减退、反应迟缓、阅读和理解障碍,以及面部表情减少等。随后,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震颤,以及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其他表现还包括眼球运动障碍和睫状反射增强。

随着病情演变至痴呆阶段,将出现更广泛的功能障碍,通常伴随肌肉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显现出性格改变和异常行为。与皮层性痴呆症不同,HAND患者通常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认知障碍,不伴有失语症和失用症。系统神经心理测验提示患者在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学习、记忆、工作记忆、词汇流畅、精细运动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存在损害。

HAND的发生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女性、高龄、失业、吸毒、感染时间、伴发抑郁、心血管病史、高胆固醇血症、最低CD4细胞计数、基因型(如HLADR*04和MLB20/0)、感染D亚型的HIV病毒、HCV感染、病毒控制不佳,以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差等。

诊断

HAND的早期发展具有隐匿性,呈缓慢进展,即便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患者从初次症状出现到进展为痴呆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的时间。如果在临床实践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及时检查,容易导致漏诊。

HAND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和运动等多个方面功能均有影响。早期症状包括短时记忆减退、反应迟缓、阅读和理解障碍,以及面部表情减少等。随后,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震颤,以及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其他表现还包括眼球运动障碍和睫状反射增强。

随着病情演变至痴呆阶段,将出现更广泛的功能障碍,通常伴随肌肉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显现出性格改变和异常行为。与皮层性痴呆症不同,HAND患者通常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认知障碍,不伴有失语症和失用症。系统神经心理测验提示患者在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学习、记忆、工作记忆、词汇流畅、精细运动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存在损害。

HAND的发生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女性、高龄、失业、吸毒、感染时间、伴发抑郁、心血管病史、高胆固醇血症、最低CD4细胞计数、基因型(如HLADR*04和MLB20/0)、感染D亚型的HIV病毒、HCV感染、病毒控制不佳,以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差等。

治疗

尽管我们对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有着超过20年的认知,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治疗和预防指南。HIV相关性痴呆已成为开始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一个标志,然而在药物方案的选择方面尚无具体规范,对于轻度和中度HAND的处理也缺乏一致的共识。以往的观点认为,不同药物组合在针对神经系统病变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HIV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渗透性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影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因此,尽管我们已有相当长时间的了解,但关于HAND的治疗和预防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制定更精准的指南。

预防

自广泛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以来,HIV相关性痴呆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中、轻度神经认知损害的减少并不明显。尽管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部分患有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的患者未能获得明显改善,因此,预防HAND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对于预防策略缺乏充分的循证证据。特别是在是否使用具有较高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的药物能否更有效预防HAND的问题上,目前尚无确切结论。未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今后的预防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客户端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