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僵硬、震颤和运动障碍。虽然目前尚无方法可以完全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但采取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的方式发展,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通过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多个危险因素。希望通过有针对性地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或延缓其发生时间。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有助于使大脑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年轻状态,延缓衰老进程。
因此,预防工作变得至关重要。建议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教育、引导和治疗,以降低他们患帕金森病的风险。研究表明,年龄、老化、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可能与该病有关。以下是针对不同阶段预防帕金森病的具体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
对于具有帕金森病家族史或携带相关基因的个体,应被视为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护和定期随访。同时,需要注意进行定期体检,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防护。
需要加大对工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力度,避免接触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同时,减少有害气体、污水和污物的排放,并加强对那些可能接触到有害化学物质的从业人员的劳动防护。有研究显示,环境毒素可能与帕金森病存在关联。为了减少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或减少接触对神经系统有害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同时尽量避免装修污染的环境。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患上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重视老年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的预防和治疗,增强身体素质,延缓衰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帕金森病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体育锻炼和脑力活动,增加神经细胞的活跃度。根据个人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运动方式来保持健康。有氧运动是一种长期适宜的锻炼方式,它主要涉及到大肌群的活动,例如长跑等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适中强度的散步和家务劳动。不同形式的运动多样化,例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都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进程。此外,频繁进行手指活动,如打字、手指旋转小物体、绘画、书写、雕刻等,可以使脑细胞活跃,从而延缓脑神经组织的老化。
改善农村和城镇的饮水设施,保护水资源,减少河水、水库水、池塘水和井水的污染,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饮用到安全、卫生的水源。
老年人应谨慎使用吩噻嗪类药物、利血平类药物和丁酰苯类药物。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行走缓慢、活动迟缓、手颤、脚颤、身体僵硬等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早日受益[1]。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帕金森病的亚临床期较长,如果能够及早进行临床前期诊断,如嗅觉机能障碍、PET扫描、线粒体DNA、多巴胺抗体、脑脊液化学、电生理等检查,可以在亚临床期尽早发现帕金森病,采用神经保护剂进行治疗,可能会延缓整个临床期的进展。
帕金森病早期,尽管黑质和纹状体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但多巴胺的分泌会代偿性增加。在这个代偿期,通常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可以采用理疗的方法,如进行太极拳、水疗、按摩、针灸等治疗,以维持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尽量推迟抗帕金森药物的使用时间。然而,也有人主张在早期就开始使用药物,以减少并发症,药物治疗需要因个体而异[2]。
三级预防(延缓病情发展,防止病残,改善生活质量)
积极进行非药物治疗,如理疗、体疗、针灸、按摩等,结合中西医药物或手术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延缓病情的发展。
重视心理疏导和精神关爱,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紧张和激动,以减少加重肌肉震颤的诱发因素。
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性症状之一,包括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和帕金森病痴呆。建议尽早进行认知功能障碍功能检查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减小对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积极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运动,如吃饭、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可以在镜子前努力练习发音。加强关节和肌肉力量的活动以及劳动训练,尽可能保持肢体运动功能,预防跌倒和肢体畸形的残疾。
长期卧床者,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清洁卫生、勤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感染等并发症。帕金森病患者大多死于肺部或其他系统(如泌尿系统等)的感染。注意饮食营养,保持大小便通畅,通过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3]。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仅作为一般性预防措施,无法保证完全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帕金森病的人,最重要的是及时就医检查,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症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晓芸,梅志忠.拒绝帕金森病.广东科技出版社.2022.1.
[2]宋亚南,郁金泰,谭兰.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2):188-192.
[3]宋绮霞.面对帕金森病乐观、锻炼来预防[J].中国老年,2017,12(246):48-49.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