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21年修订)(四)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21年修订)(四)

2022-02-09 阅读量:41360

编者按:新生儿复苏是帮助和保障新生儿出生时平稳过渡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复苏操作要点及证据在不断更新。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在2020年国际新生儿复苏指南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修订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以规范新生儿复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分为多个部分,点击系列文章列表,阅读全文。

(5)矫正通气步骤:如未达到有效通气,需做矫正通气步骤。首先,检查面罩和面部之间是否密闭;其次通畅气道,可调整体位为鼻吸气位、清理气道分泌物、使新生儿的口张开;最后,适当增加通气压力。上述步骤无效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喉罩气道。

(6)评估及处理:30s有效正压通气后评估新生儿心率。①如心率大于等于100次/min,逐渐降低正压通气的压力和频率,同时观察自主呼吸是否良好。如心率持续大于100次/min,自主呼吸好,则逐渐停止正压通气。如脉搏血氧饱和度未达到目标值,可常压给氧。②如心率在60~99次/min,再次评估通气的有效性,必要时再做矫正通气步骤,可考虑气管插管正压通气。③如心率小于60次/min,再次评估通气有效性,必要时再做矫正通气步骤,给予气管插管,增加氧浓度至100%,连接3-导联心电监测,开始胸外按压[3]。

(7)其他:持续面罩气囊正压通气(大于2min)可造成胃充盈,需经口插入胃管,用注射器抽出胃内气体,并保持胃管远端处于开放状态。

(四)气管插管

1.指征:(1)气管内吸引胎粪;(2)面罩气囊正压通气无效或需长时间正压通气;(3)需胸外按压;(4)经气管注入药物(肾上腺素、肺表面活性物质);(5)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膈疝等[3]。

2.准备:新生儿气管插管所需的器械和用品应放置在一起,在产房、手术室、新生儿室和急救室随时备用。常用的气管导管为不带套囊、不透射线且有刻度标识的直管。如使用金属导丝,其前端不可超过管端。

气管导管型号(导管内径)的选择见表3。

3.方法:将新生儿置于轻度仰伸位。左手持喉镜,使用带直镜片(早产儿用0号,足月儿用1号)的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喉镜镜片应沿舌面右侧滑入,推进镜片直至其顶端达会厌软骨谷,暴露声门,插入气管导管,使导管声带线标识达声带水平,即管端置于声门与气管隆凸之间,接近气管中点。整个操作要求在20~30s内完成。

4.插管深度(唇端距离):(1)公式法:出生体重(kg)+(5.5~6.0)cm;(2)胎龄和体重法:见表4。

5.判断插管成功的方法:(1)胸廓起伏对称;(2)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3)无胃部扩张;(4)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5)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上升。

(五)喉罩气道

喉罩气道是用于正压通气的气道装置,多用于体重大于等于2000g的新生儿[3]。

1.适应证:(1)新生儿存在口、唇、舌、上腭和颈部的先天性畸形,面罩气囊难以形成良好的气道密闭,或使用喉镜观察喉部有困难或不可能;

(2)面罩气囊正压通气无效及气管插管不可能或不成功。

2.方法:喉罩气道由一个可充气的软椭圆形边圈(喉罩)与弯曲的气道导管连接而成。弯曲的喉罩越过舌产生比面罩更好的气道密闭和更有效的双肺通气。采用“盲插”法,用食指将喉罩罩体开口向前插入新生儿口腔,并沿硬腭滑入至不能推进为止,使喉罩气囊环置于声门上方。向喉罩边圈注入2~4ml空气并使充气控制球达到适当压力,使喉罩覆盖声门。喉罩气道导管可直接连接复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进行正压通气。

(六)胸外按压

1.指征:有效正压通气30s后,心率小于60次/min。在正压通气的同时,开始胸外按压[17](建议等级2a级,证据级别C-EO级)。

2.方法:胸外按压的位置为胸骨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避开剑突。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和放松的比例为按压时间稍短于放松时间,放松时拇指不应离开胸壁。

胸外按压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手拇指端按压胸骨,根据新生儿体型不同,双拇指重叠或并列,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拇指法可改善新生儿血压和减少操作者疲劳[34](建议等级2b级,证据级别C-LD级)。

胸外按压时,需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将氧浓度提高至100%[17](建议等级2b级,证据级别C-EO级),同时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3-导联心电监测,考虑脐静脉置管。

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