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瘤声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学术交流会 第三十一期病例分享:一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分享

瘤声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学术交流会

子宫内膜癌是继宫颈癌之后的第二大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需根据患者有无高危因素辅以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俊妍医生在本文中分享了一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疗过程及转归,与大家共勉。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区分享自己的诊疗经验和见解!

基本情况

患者,女,68岁,因“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半年”入院。

·现病史

患者50岁绝经。半年前开始阴道少量出血,淋漓不尽,未予重视;2月前至当地医院就诊,查阴超:单层内膜厚2mm,回声欠均,宫腔分离4mm,CA125:76U/ml↑。6天前患者再次至另一医院就诊,复查阴超示:绝经后子宫偏大,质地不均;子宫内膜稍偏厚伴少量积液(宫腔底部局部分离6mm,双层内膜厚6mm,内见密集点状回声)。完善相关检查后,当地医院行“宫腔镜检查+诊刮术”,宫腔镜下见: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呈豆渣及鱼肉样改变,色苍白,见异型血管,双侧输卵管开口未见。考虑子宫内膜癌。患者30年前行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45岁因乳腺癌行右侧乳腺全切术。

辅助检查

阴超:子宫前位,宫体大小47*39*43mm,形态规则,回声不均匀,宫腔底部局部分离6mm,双层内膜厚6mm,内见密集点状回声。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占位回声。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全腹增强CT: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强化。两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强化灶。盆腔内未见液性密度影、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诊断结果:子宫内膜增厚、强化,符合子宫内膜癌;肝多发囊肿。

盆腔增强MRI:子宫外缘光整,子宫宫腔内膜不均匀弥漫增厚,T2WI-FS为稍高信号,边缘不清,DWI弥散受限,增强后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累及结合带,外肌层未累及,浆膜层清楚,宫腔积液。两侧附件区、宫颈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两侧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诊断结果:子宫异常信号,符合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组织病理诊断:子宫腺癌,考虑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

诊疗过程

·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T1N0M0)

·手术治疗: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术后病理:(腹腔冲洗液)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间皮,散在非典型细胞。(全子宫+双附件)子宫内膜样癌,FIGO分级为2级;浸润至子宫肌层(深度>1/2子宫肌层);见广泛脉管内瘤栓(>5个脉管),未见明确神经侵犯:未累及宫颈、左右宫旁组织未见肿瘤侵犯;肿瘤未累及双侧卵巢及双侧输卵管,左右卵巢可见多枚皮质包含囊肿;宫颈黏膜慢性炎症。(左侧盆腔淋巴结)0/1阳性。(右侧盆腔淋巴结)0/1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0/2阳性。·免疫组化结果:MLH1存在,PMS2存在,MSH2存在,MSH6存在,P53弱+(野生型),ER+,PR+,p16+,CK7+,PTEN存在,Beta-catenin膜+,WT1-,Ki-6760%+,CDX2小灶+。

·分子分型:POLE基因突变,外显子9、11、14野生型。

·术后诊断:子宫内膜癌(ⅠB期);高血压

·术后治疗: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患者年龄是否超过60岁、内膜癌的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癌栓等高危因素。本患者年龄68岁,癌灶浸润深度>1/2子宫肌层,广泛脉管内瘤栓(>5个脉管),因此根据指南推荐,首选阴道近距离放疗,患者共放疗25次。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