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诊疗精英论坛 医患携手共筑阿尔茨海默病防控防线

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诊疗精英论坛

“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诊疗精英论坛”于2021年9月15日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办、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协办,北京巢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旨在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交流,推动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科普。

本次会议特邀10余位国内重磅专家在线报告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成果,并重点讨论了医患双方如何携手共抗疾病。同时在本次会议上首次向全社会发布《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白皮书》由大会主席韩璎教授率领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共同完成,揭示了我国公众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程度及存在的问题。韩璎教授表示,将推动《白皮书》的广泛传播,提升大众对早期AD的认知和重视,助力在临床前期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受益,该行动也符合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的主题:“知彼知己,早诊早智”。

截至当日会议结束,参会人数已突破11万人。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值此之际召开“2021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诊疗精英论坛”,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韩璎也希望以此为契机,提高社会各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度。

开幕式

大会主席韩璎教授主持开幕式

陈彪教授在开幕式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彪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他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同道表示欢迎和感谢。陈彪教授表示,我国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相关疾病虽然常见,但没有很好的防治方法。今年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药阿杜卡奴单抗的面世,以及预防治疗方法的提出,给患者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希望。但这些进展的应用及结果还未知,仍然有待很多临床实验及相关经验的积累,此次论坛会议的讲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和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经验,期冀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带来更多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新进展。

刘树林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人

本次大会的主持人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基因组中心主任刘树林教授,刘教授认为,本次大会胜利召开实属机会难得。各位与会的讲者将从各自的专业角度,针对AD等相关疾病的热点话题,或领域发展的动向和技术现状,加以讲述和诠释。刘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大家能够相互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我国阿尔茨海默病事业的发展。

陈彪教授:帕金森痴呆与路易体痴呆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彪教授以帕金森痴呆与路易体痴呆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为题,介绍了PD和DLB临床特征、临床诊断标准。DLB的患病率占整个痴呆人群的3.2%-7.1%,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神经变性病性痴呆。DLB与PD痴呆的主要区别在于认知障碍发生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目前从影像学角度的鉴别,大脑皮层低灌注可用于路易体痴呆诊断。

陈彪教授介绍说,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中国AD患者近3000万,与此同时中国的PD患者预计将占世界患者的57%左右,而25%~30%的PD患者伴有痴呆或认知障碍。关于PD精神及认知障碍的治疗,临床上首先需排除可能影响认知的抗PD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苯海索。若排除了药物诱发因素后,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目前有充分证据表明利伐斯的明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效果,除此之外,对于PD伴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也缺乏有效的药物证据,可以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最后陈彪教授介绍介绍到,目前针对PD和DLB的相关药物已经在逐步开展临床试验,未来我们有希望看到针对阻断α-突触核蛋白聚集药物来进行相关的靶向治疗。

韩璎教授: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二级预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韩璎教授本次演讲主题为AD临床前期二级预防。韩教授从AD临床前期治疗现状、AD前期药物治疗、AD临床前期非药物干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的二级预防。

中国痴呆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人,AD患病率约占3.94%,根据5月11日揭晓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为2.64亿,由此预估AD患者超过1040万人。韩璎教授介绍说,阿尔茨海默病从临床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期到痴呆期,有长达数十年年的演化过程。而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最新的6个阶段分级,其中第二阶段的主观认知下降(SCD)是患者在临床前期能够自我感知异常,及早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临床指征,因此了解和重视SCD是实现早期发现的突破点。

经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另一类为NMDA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既不能预防疾病发生,也不能逆转疾病,只是递质替代疗法,根据国内外治疗指南,仅仅在痴呆阶段才可以使用。美国FDA在2021年6月7日批准的靶向淀粉样蛋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修正药Aducanumab,和2019年12月获批上市的国产原研药甘露特钠,填补了临床前期药物治疗的空白,使我们在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阿尔茨海默病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成为可能。虽然Aducanumab在国内还没有上市,但是我们有甘露特钠,该药物可以重塑肠道菌群,抑制异常代谢产物,阻止外周炎性免疫细胞侵润大脑,降低神经炎症,同时抑制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认知,达到治疗AD的目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复杂,而目前治疗药物往往仅针对单一靶点,这可能是造成现有药物疗效不佳重要因素。为此想要实现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突破,基于多环节综合性和多靶点整体观的鸡尾酒疗法,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策略尤为关键。

除了药物干预之外,韩璎教授还重点介绍了通过非药物干预延缓AD进展。音乐、舞蹈、认知训练、规律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功能性食品和光照治疗等也在干预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卢洁教授: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卢洁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研究。卢教授介绍轻度认知障碍(MCI)为AD的临床前期阶段,46%MCI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逆转,而每年约有10%~15%MCI患者转化为AD。因此,影像学对早期精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目前,AD相关的影像检查有sMRI、fMRI、DTI、T2弛豫时间、FDG-PET、AmyloidPET、Tau-PET等。近年来MRI、FDG-PET等影像学技术在AD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AD患者,从影像学角度来说,这些检查可以进行结构成像、功能成像以及分子成像,对AD早期鉴别诊断起到有效的作用。未来一体化PETMR能够同时进行PET和MRI扫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以及新型分子探针技术发展,为AD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全新平台。

荣培晶教授:关爱老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荣培晶教授带来了经皮耳穴电刺激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机制的相关研究。荣教授介绍说,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指记忆力或其它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对于AD患者来说,将早期干预提前至(MCI)阶段很重要。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科团队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整体临床状态是安全、耐受性好和有效的。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可改善认知功能,但其需进行手术。荣培晶团队研究发现了耳甲-迷走神经联系,原创性研发了经皮耳穴电刺激技术(taVNS),有系统评价研究肯定了耳针治疗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相关文献表明,耳穴疗法可以改善MCI,但未能明确其疗效脑机制。

苏颖教授:从不典型AD病历,看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苏颖教授结合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突出症状的不典型AD患者的病例,来分析AD早期的诊断与治疗。苏颖教授表示,不是所有的AD都是以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老年人出现性格情绪改变、行为举止异常行为,都要警惕老年痴呆的可能;Fv-AD和bvFTD存在共病可能性,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仔细甄别。同时苏颖教授还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了AD疾病的常用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银杏叶提取物以及新兴药物肠道微生物区系调节剂、脂质代谢调节剂等,并强调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最后,苏颖教授还介绍了AD患者的照料与管理,如AD患者需要专业照料与家庭照料结合;在照料了解患者的同时,最好能了解患者的个性、爱好、尚存的能力、过去的经历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找到以患者为中心的适宜照料方法;并进行定期评估效果,持续改进。同时,对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照料,也要贯穿疾病的全病程。非药物的照料干预是BPSD的首选方案,药物治疗也应合并非药物干预;干预的方法要逐步连贯地进行,并且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不断改进照料方式;保护患者的安全,隔离危险品等。

盛灿博士: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系盛灿博士在本次大会上对外公布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

盛灿博士介绍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们要重视AD患者的早期治疗,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的15-20年,患者脑内可出现AD特征性病理改变。因此,2017年180家科研院所与医院加入了韩璎教授牵头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围绕AD早期规范化诊断,制定了一系列专家共识。

为了解阿尔兹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本次白皮书的相关问卷调查工作,由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180家医院倾情参与,并借助巢内网和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扩大调研群体。这是中国第一份关于AD临床前期SCD阶段知晓率和就诊率的在线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000余份,覆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该《白皮书》从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维度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早期AD知晓率和就诊率的情况以及分析背后的原因。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轻视疾病,常见的几种理由按照占比由大到小排序如下:最近工作、生活压力大,过段时间就好了(56.54%);或者认为现在症状很轻,应该没啥大问题(40.79%);或者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29.17%);有人嫌医院挂号排队太麻烦(16.15%);还有人认为即使早期诊断明确,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14.24%);甚至有人认为人老后都会得老年痴呆,完全没必要去看医生(10.05%)……事实上,在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AD防控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大众进行科普教育,推动《白皮书》的广泛传播,提升大众对早期AD的认知和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孙永安教授:2020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孙永安教授带来了2020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孙永安教授讲到,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983万,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5.54%,患者人数达3877万。在庞大的确诊数字背后,是每个个体家庭的困境。

2020年,通过对1436位城市受访患者和602位乡村受访患者的采访发现,AD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出现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情况,目前应大力推进县域医疗机构专业培训并加快推动开设基层记忆门诊。该调查结果显示,25%的受访患者有过外地就医经历,其中42.67%城市患者在1次就医后被确诊,22.81%乡村患者1次就医后被确诊,乡村受访患者曾看过记忆门诊的比例为23.92%。

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护工作中,患者出现的各种精神或行为症状给照护人带来较大的负担和压力,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爱生气,易发火。因此,在关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同时,应积极做好照护者的相关支持工作。而在未来应巩固AD患者的居家照护,逐步提升社会化照护服务能力与可及性。同时,应发挥政策导向,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减轻AD患者家庭的诊疗负担。

王培昌教授: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志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教授带来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报告。王培昌教授从纳入诊断标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有应用前景的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以及AD生物标志物应用建议等三个方面肯定了生物标志物在AD诊断中有非常中大的意义。王培昌教授介绍,近年来,神经丝轻链(NFL)、突触相关蛋白、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神经颗粒素、microRNA等AD生物标志物渐成研究热点,部分功能蛋白亦有成为AD生物标志物潜能。

王培昌教授给出了AD诊断推荐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建议,其中ADI期建议通过进行基因检测如APP、PS1、PS2,APOE);CSFAβ42、Aβ42/Aβ40、p-tau;血液NFL等检查作为第一客观诊断依据。ADII期推荐将CSFNg、GAP-43SNAP-25、VILIP-1、YKL-40;血液miR-135a-193b、-384;以及CSFCK、GR等相关检测作为诊断依据。同时,基于阿尔茨海默病早诊断早治疗的特点,在E-FAD早期诊断建议进行基因(APP、PS1PS2);CSFAB42、A342/AB40;血液NFL等相关检查。L-FAD、SAD早期诊断建议进行基因(APOE):CSFA342Aβ42/Aβ40;血液NFL等相关检测。AD风险预警建议结合家族史进行基因(APP、PS1、PS2APOE),血液NFL等相关检查。

肖卫忠教授:失智症全程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卫忠教授带来了失智症全程管理的相关演讲。肖卫忠教授介绍说,目前老年期认知障碍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CI)和老年期痴呆。其中轻度认知障碍(MCI)包括遗忘型MCI和非遗忘型MCI,老年期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帕金森痴呆/路易体痴呆(PDD/DLB)和额颞叶痴呆(FTD)。据统计,目前全球平均每3秒钟新增一位痴呆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痴呆患者比例的50%-75%。2018年全球有5000万人罹患痴呆症,预计2030年增加到8200万人。痴呆是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第5位原因。

肖卫忠教授介绍说,目前AD早期诊断需要依靠脑脊液或分子影像学的Aβ与tau等生物标记物检查,临床诊断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1、明确是否为痴呆,2、明确痴呆的原因,3、明确痴呆的严重程度。A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但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干预的关键。同时肖卫忠教授总结了痴呆的全程管理,包括痴呆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长期规范化治疗、康复与照料护理、认知训练、预防等。

于欣教授:老年期抑郁与认知障碍:临床鉴别、干预及病因学探讨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于欣教授带来了老年期抑郁与认知障碍:临床鉴别、干预及病因学的相关研究。于教授介绍说,老年抑郁综合征在六十岁以上人口中的流行率高达20%以上,2013年英国相关杂志研究标明,抑郁有增加痴呆的风险。约60%的老年无痴呆抑郁患者存在认知损伤,多数老年抑郁患者的认知损伤基线时即存在且抑郁症状改善时损伤仍持续,23%无认知损伤的老年抑郁患者1年后出现认知损伤。老年期抑郁与老年期认知障碍在流行病学、临床现象学和发病机制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老年期抑郁不单单存在特征性的认知损害,持续的抑郁状态和老年期抑郁的反复发作均会加重认知功能的衰退,增加痴呆发生的风险。对老年抑郁症的积极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情绪症状也可以预防或延缓认知衰退。

张丽娟博士:国家神经变性病大数据共享平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丽娟博士介绍了神经变性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建设和应用的相关研究。目前,该数据平台依托涵盖全国的临床研究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库网络体系,以促进临床科研和服务为目的的开放的数据仓储为基础,以完善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管理为保障,实现包括临床、基因、影像以及生物样本信息跨单位、跨区域的数据汇聚与整合。该平台为疾病交流和学术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推广。

大会总结

在10位嘉宾精彩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刘树林教授对他们的演讲主题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并针对韩璎教授的“非药物干预抗御疾病”相关研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刘树林教授解释说,本次演讲中提到的非药物干预不是针对疾病的辅助疗法,而是以防病可治愈为目的的干预手段。采用木脂素进行非药物干预的防病治病方法,这个全新的理念和实践不属于经典的信息,也不属于传统的中医范畴。但是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木脂素的防病治病也是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而很多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精神疾病都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如果用非药物对AD干预,随着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正常,患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应该能够得到改善乃至恢复。

最后刘树林教授感谢所有与会的嘉宾,并代表所有与会嘉宾祝贺本次大会圆满结束。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