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1992年读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2007年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胃肠道疾病及中医内科杂病。 从医20年,经验丰富,十分注重中医经典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医学发展新动态,重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承担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7部;获省中医药学会医学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出诊时间:星期二、五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二楼脾胃病科九诊室。擅长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
病情诊断:如果想要长胖,但是肠胃吸收也不太好,首先应该明确是否存在某些疾病,比如胃肠道病变、甲状腺亢进综合征、糖尿病等,
病情诊断:如果患者存在肠道溃疡的情况,不同病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但是一般来说,考虑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以
病情诊断:喝多了出现呕吐黄水苦水的症状,考虑主要是由于酒精剧烈的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诱发的一种情况,有可能胃液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 199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消化科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共撰写著作10余部,其中主编3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研课题分别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二等奖、三等奖。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疣状胃炎、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
2009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直从事产科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产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特别是围产期保健、优生优育、高危妊娠的预防管理及诊治、以及各种危重症(如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抢救。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疼痛学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主攻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疾病、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教学、科研。在脊柱内镜(原椎间孔镜)手术操作上有丰富经验。2017年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医临床课程高级职称组综合成绩一等奖。2015年获河北中医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临床教学组教学设计一等奖、现场教学一等奖。2014年获河北中医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临床教学组一等奖。2016年、2017年河北省中医院优秀教师。河北中医学院扁鹊班学业导师。多次受邀到湖北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示范教学。主持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1项,在研。主持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2015年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参研河北省科技厅课题3项,皆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发表论文15篇,第一主编教材1部,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1部。
副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精准病理诊断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在北京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进修1年,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专家教授林洪生、张培彤。擅长运用“三辨治癌”理论辨证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肾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妇科癌症以及黑色素瘤、脑瘤等多种癌症。
中医学博士,北医三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201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高层次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即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承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深入研究“从态论治”学术思想。2015年北医三院中医科学科后备人选。擅长运用《黄帝内经》思想、中医经方理论、药针配合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药物调和、针灸调控等多种方法,从状态综合治调疾病。对不明原因发热、关节疼痛(网球肘、肩周炎、腱鞘炎、坐骨神经痛)亦有良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消化内科学专业,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现任西苑医院肝病重点专科学术秘书,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北京中西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同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治疗注重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于病毒性肝病,继承我科前辈临床经验,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原则,重视健脾扶正抗病毒,并辅以活血化瘀以预防肝纤维化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调补脾肾、利湿化瘀为治则,并注重疏肝,以达免疫调节作用。脂肪肝倡导健康指导为先,重视健脾化浊与化瘀,并结合生活调摄,以期标本同治。胃肠病重“通降论”学说,注重与疏肝、健脾、化湿、化瘀、补虚相结合,灵活辨证,个体化施治。主持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项目一项,相继参与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973”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课题、西苑医院“苗圃计划”等项目多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参编专著两部,其中副主编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