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临床诊治管理?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临床诊治管理?

2024-04-25 阅读量:4954

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DNAMMR基因MLH1、MSH2、MSH6、PMS2的胚系突变及EPCAM基因突变所引起。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占子宫内膜癌的2%~6%,是Lynch综合征女性患者最常见的首发肿瘤。那么对于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临床管理呢?2024年最新发布的《子宫内膜癌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针对临床关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一、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问题1:Lynch综合征患者的子宫内膜癌有什么较为特殊的临床病理表现?

推荐意见:Lynch综合征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较为年轻,通常是60岁之前,缺乏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相关危险因素,通常无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病史,易累及子宫下段,诊断时可能同时存在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有的患者存在典型的家族肿瘤病史。(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A)

二、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与诊断

·对于免疫组化检测初筛后提示MMR-d型或MSI-H型的患者,建议应进行遗传咨询和MLH1、MSH2、MSH6、PMS2及EPCAM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以最终确诊Lynch综合征。

·对于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考虑先进行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MLH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提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可能性大,在无明确家族史的情况下,可考虑免除基因胚系突变检测。

问题2:子宫内膜癌患者的Lynch综合征筛查策略?

推荐意见: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肿瘤MMR、MSI状态检测,筛查Lynch综合征。(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针对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考虑进行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MLH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提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可能性大。(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B)

推荐对MMR-d型或MSI-H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及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以确诊Lynch综合征,检测的基因应包含MLH1、PMS2、MSH2、MSH6和EPCAM。(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推荐对MMR-p、MSS或MSI-L但病史及家族史高度可疑Lynch综合征的患者,在肿瘤组织中检测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致病性突变但是不能明确是否为胚系突变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及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A)

三、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问题3:如何对Lynch综合征胚系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筛查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推荐意见:

·对于Lynch综合征患者,每年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活检可能有利于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子宫内膜癌,但目前的数据表明,Lynch综合征患者的OS时间并未因此提高。

·对于Lynch综合征致病基因突变携带的患者,未完成预防性子宫切除术且年龄<40岁,可选择口服避孕药或醋酸甲羟孕酮,作为预防子宫内膜癌的一种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乳腺的影响。预防性手术可有效降低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生育愿望、合并症、绝经状态、家族史和基因胚系突变的类型进行个体化指导。

·MSH6基因突变者建议在40岁后接受预防性手术,而MLH1或MSH2基因突变者建议35岁后行预防性手术。PMS2基因突变致妇科肿瘤的风险相对较低,是否行预防性手术仍有争议。(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B)

四、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问题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

推荐意见: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化疗的同时一线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会增加生存获益。(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参考文献: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癌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01):22-40.DOI:10.3760/cma.j.cn112141-20231014-00147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