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一文详解7种过度嗜睡障碍,第6种临床最常见

一文详解7种过度嗜睡障碍,第6种临床最常见

2024-03-28 阅读量:12054

白天过度嗜睡(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EDS)指在白天应该维持清醒的主要时段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出现难以抑制的困倦甚至突然入睡,是许多睡眠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多在久坐、无聊或单调的环境中发生,严重者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毫无预兆地酣然入睡,给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他人及自身安全。据统计,嗜睡相关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升高7倍以上,但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就来详细谈一下几种常见过度嗜睡障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EDS的轻重程度不一,临床表现各异,部分患者每天的总睡眠时间明显增多,但醒后并无精神和体力恢复的感觉;有些患者小睡后EDS可暂时缓解,但不能维持太久。幼儿的嗜睡可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和先前本已消失的白天小睡重现;儿童EDS患者可表现为学习成绩不佳、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多动等看似与嗜睡矛盾的症状。多数情况下EDS是一个慢性症状,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才能考虑诊断。

引起EDS的原因众多,与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相关者占第一位,到医院就诊者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breathing,SDB)为EDS最常见的病因,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居其次,其余包括周期性腿动(periodiclegmovements,PLMs)、特发性嗜睡(idiopathichy-persomnia,IH)及克莱恩-莱文(Kleine-Levinsyn-drome,KLS)综合征等。不少患者的嗜睡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有关,称为“中枢性嗜睡”(CentralDisordersofHypersomnolence)。

一、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瘫、人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它是一种终身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

1、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大约有1/3的患者具备上述所有症状。患者还可能合并有呓语、周期性肢体运动、睡眠呼吸障碍和REM睡眠行为异常等。

2、诊断

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2型。发作性睡病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伴有猝倒发作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不伴有猝倒发作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具体诊断流程和诊断标准如下:

3、治疗

一般治疗发作性睡病患者应有规律、足够的夜间睡眠。另外,在白天应有计划的安排小睡特别是午睡来减少犯困。对于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不同症状,可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出现EDS症状,可使用替洛利生、莫达非尼、γ-羟丁酸钠等药物。如出现猝倒,可使用替洛利生、γ-羟丁酸钠等药物。如出现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可使用替洛利生、γ-羟丁酸钠、等药物[1]。

二、特发性过度嗜睡

特发性过度嗜睡的平均起病年龄是16.6-21.2岁,人群患病率和发病率均不详。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特发性过度嗜睡的发病因素和遗传易感性不明。

1、临床表现

特发性过度嗜睡主要以白天过度嗜睡但不伴猝倒为基本特征,过去称为“宿醉”式睡眠,伴随症状包括不易清醒而且耗时过长、反复再入睡、易激惹、无意识行为和意识模糊。患者通常不易被闹钟唤醒,只能频繁使用特殊手段来促醒。

2、检查及诊断

睡眠监测是诊断IH的重要手段。EDS的客观依据包括MSLT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小于等于8分钟,24小时PSG检查或腕式体动仪显示24小时内睡眠时间超过11小时有助于证实诊断。

特发性嗜睡诊断标准如下:

3、治疗

治疗特发性嗜睡的病因不明,只能对症治疗。延长睡眠时间常无效,白天小睡也不能让患者更清醒。讲究睡眠卫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限制躺在床上的时间可能有帮助。怀疑有抑郁症的患者应首选抗抑郁药。

三、克莱恩-莱文(Kleine-Levin)综合征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Kleine-Levinsyndrome,KLS)也称反复发作性过度嗜睡或周期性过度嗜睡,仅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嗜睡反复发作已经归为KLS的一种亚型。该病较为罕见,有报道HLADQB1*02是可能的易感基因。

1、临床表现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嗜睡伴认知、精神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发作间期功能状态正常。典型发作期持续时间的中位数约10(2.5~80)天,极少数持续数周至数月,发作期间患者每天睡眠时间可长达16~20小时以上,可自动醒来进食和上厕所,不伴大小便失禁发作间期,患者的睡眠、认知、情绪和进食正常。

2、检查及诊断标准

3、治疗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多数患者经数年之后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弱甚至自行停止发作。在发作期间,应当尽量避免打扰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确保患者的安全。文献报道碳酸锂对50%的患者有效,其他促醒药物如盐酸哌甲酯、莫达芬尼尽管可以减少患者的睡眠,但并不能改患者的善情绪和认知功能等主要症状。

四、疾病相关的过度嗜睡

白天过度嗜睡可能因疾病引起,是其他疾病的继发症状之一。其中以神经和精神疾病最为常见,文献报告的疾病包括代谢性脑病、头颅外伤、卒中、脑肿瘤、脑炎、感染、免疫病、遗传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疾病相关过度嗜睡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原发病,在儿童患者的病因中,应特别关注遗传性疾病。

1、临床表现

疾病相关过度嗜睡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既可类似于发作性睡病患者经小睡后即短暂精力恢复,也可以像特发性过度嗜睡一样长时间睡眠后仍不解乏。少数伴睡瘫、睡前幻觉和无意识行为。儿童患者的EDS常并不表现为多睡,而是以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和学习成绩不好为表现。根据原发病的不同,患者的嗜睡表现各有特点。

2、诊断

3、治疗

疾病相关过度嗜睡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嗜睡的对症治疗见发作性睡病和特发性嗜睡的治疗。

五、药物或物质滥用引起的过度嗜睡

药物和毒品等物质滥用引起的过度嗜睡包括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镇静药或毒品等物质滥用引起的过度嗜睡、兴奋性药物撤除或戒断引起的过度嗜睡,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过度嗜睡和中毒性脑病。

1、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夜间睡眠时间过长、白天嗜睡或小睡次数增多。有镇静、催眠药物的服用史、酒精成瘾或毒品滥用史或药物、酒精、毒品和其他药物戒断史。因所用药物不同其起病、病程和相应的伴随症状各异。任何年龄的患者使用镇静药后都可出现嗜睡,但老年和病情复杂的患者更为多见,滥用兴奋药和撤药后嗜睡青少年和年轻人较为多见。

2、检查及诊断

除非怀疑伴有其他睡眠疾病,一般无需进行睡眠监测。多导睡眠监测(PSG)和多次潜伏期小睡试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检查的结果变化不一,取决于使用的特定药物或物质及服用和停用的时间。

3、治疗

停用可疑药物或物质。对怀疑为药物或毒品成瘾者,需逐渐减量并进行替代治疗。对存在基础睡眠疾病者,需要考虑二者同时治疗。

六、睡眠不足综合征

睡眠不足综合征也称行为导致的睡眠不足综合征,因急性或慢性睡眠剥夺所致。社会和心理因素均可以缩短夜间睡眠时间而导致白天嗜睡。睡眠不足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青春期可能更常见,此时睡眠需求高,而社会压力、学业负担和睡眠时相延迟倾向经常导致长期睡眠剥夺。

1、临床表现

睡眠不足综合征患者的人睡及维持睡眠的能力多在正常范围或超过人群的平均水平,极少或没有基础精神和心理疾病,病史和体格检查也没有可以解释患者嗜睡原因的基础疾病或用药史。患者除白天嗜睡外,还可表现为易激惹、注意力减退、警觉性降低、精神涣散、无进取心、缺乏活力、焦虑不安、疲劳乏力、烦躁多动、协调性差和全身不适。次要症状可能变为患者的关注点,从而掩盖了主要问题,情境因素如家庭和工作的需要有时可能使人难以获得充足睡眠。

2、诊断及治疗

患者首先应延长睡眠时间,然后对患者进行再评价。如果延长睡眠时间的治疗性试验使症状消失,则可诊断睡眠不足综合征。讲究睡眠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避免和改善睡眠不足综合征的主要措施。

七、孤立症状或正常变异:长睡眠者

长睡眠者指与同年龄组一般人相比,24小时内睡眠时间长期明显增多者,可能是正常人群中睡眠需求较高的极端人群。大约2%的男性和1.5%的女性报告每夜至少睡眠10小时。

1、病因及发病机制

长睡眠模式始于童年,青春期前已固定形成并持续终生。一般来讲,当被迫缩短的睡眠时间少于其需要量而导致白天嗜睡时,长睡眠者才会寻求治疗。

2、检查及诊断

睡眠时间虽然长,但睡眠效率、结构、生理功能及节律基本正常。N3期睡眠绝对量也正常,N2期和REM期睡眠量比正常稍高。由于他们在检查前几夜已获得正常睡眠,MSLT无明显嗜睡表现,睡眠潜伏期不短。

3、诊断

一般认为成人的睡眠时间达10小时及以上,或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超过同年龄组均值2小时应考虑为长睡眠者。在超过60岁的老人中,睡眠时间超过9.5小时与男性、教育程度低、懒于锻炼和身体多病相关。

长睡眠者可以准确估计自己的睡眠时长,正确评估自己的睡眠质量好坏。详细记录的睡眠日志和经体动仪确定的每日睡眠模式长期保持一致,并且在至少7天时间中每夜睡眠10小时或以上即符合长睡眠者的诊断。但要做出最后诊断需排除与其他疾病相关的嗜睡。经充足睡眠后(如度长假)后清醒状态下无功能受损主诉支持诊断。作为正常变异,无需专门治疗,但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5):406-420.DOI:10.3760/cma.j.cn113694-20211228-00934.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ShenYuCun'sPsychiatry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71-599

[3]中国睡眠研究会.日间过度思睡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5):1103-1118.DOI:10.3760/cma.j.cn112137-20221228-02712.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未注明来源为“转载”,版权均归巢内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巢内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