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得了多囊,要学会这么吃!

得了多囊,要学会这么吃!

2019-05-14 阅读量:41360

我们经常说得了多囊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和糖尿病一样得了多囊对饮食控制,对胰岛素水平的控制也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得了多囊到底该怎么吃,哪些又该注意和避免的呢?

一、少吃血糖生成指数高的食物一般我们把一些糖类的食物称之为简单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半乳糖、麦芽糖等;而把淀粉类的食物称为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大米、玉米、小米、荞麦、黑麦、小麦、燕麦、马铃薯、红薯、豆类等。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认为简单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释放时间短,血糖升高较快;复合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慢,释放时间长,血糖升高较慢。血糖生成指数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表示这个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为100;如果比葡萄糖快和高,那就是>100,如麦芽糖105;如果低于葡萄糖则<100,如黑麦34。意思就是说低GI的食物引起血糖变化小,相反高GI的食物引起血糖升高幅度大。一般而言 GI<55,为低GI食物GI55-70,为中GI食物GI>70,为高GI食物低GI食物

谷类极少加工的粗粮,如煮过的整粒小麦、大麦及黑麦等。

干豆类及制品基本上豆类的GI都较低,如绿豆、绿豆挂面、蚕豆、等 。

乳类及制品几乎所有的乳类都是低GI产品,如牛奶、全脂牛奶、脱脂牛奶等 。

薯类特别是生的薯类或经过冷处理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等。中GI食物

谷类粗麦粉、大麦粉、甜玉米、玉米面粗粉、小米粥等。

薯类水分少的薯类,如微烤马铃薯、甘薯、山药等。高GI食物

谷类精制食物:如小麦面条、富强粉馒头、烙饼、油条、好大米饭等等。

薯类水分多,糊化好的薯类,如微烤马铃薯泥、煮甘薯等。

蔬菜类根、果类蔬菜、如南瓜、胡萝卜等。

水果类西瓜等。

即食食品精白面包、棍子面包,小麦饼干、苏打饼干、华夫饼干、膨化薄脆饼干,蜂蜜、麦芽糖等。

二、少吃乳制品牛奶的摄取会导致睾丸酮水平升高,牛奶中含有一种蛋白,会限制体内正常睾丸酮的通路,睾丸酮不能被及时利用会导致水平上升,如果多囊的睾丸酮水平已经有所上升,乳制品会使情况更加糟糕。

三、少吃酱油制品一说到控制饮食,首先想到的是酱油。酱油和推迟排卵有密切的联系,虽然没有特别多的研究表明酱油和多囊的关系,但是并不建议多多囊女性食用酱油制品,特别是想要怀孕的女性。

四、多吃蔬菜水果绿叶蔬菜绿叶蔬菜在每卡路里比其他的食物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它们富含铁、钙、钾、镁等微量元素,维生素K、C、E和多种维生素B。维生素B在控制PCOS症状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糖和脂肪的新陈代谢,甲状腺功能和激素平衡,和其他因素相比较,维生素B在PCOS的控制上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水果水果中富含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营养素,可以成为PCOS患者的饮食一部分。很多患有PCOS的女性并不希望摄取水果,担心水果会使血糖水平升高并且使胰岛素水平上升,然而,水果在提供PCOS患者充足的营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尝试着吃一些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水果或者是坚果可以帮助控制吃水果引起的血糖上升。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水果有:樱桃、李子、葡萄柚、苹果、梨、杏干、葡萄、椰子、奇异果、橙子、干梅子。彩色和白色蔬菜有明显色彩的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质,应该成为PCOS患者饮食的一部分,患有PCOS的女性通常会伴随着高比例的氧化应激。当体内自由基数量处于高水平,身体会受到相应的生理胁迫。我们需要抗氧化物来应对氧化胁迫。

五、可以吃肉类但少吃油炸食品及烧烤肉类少吃鸡、鸭、鹅等禽类,尽量吃草饲料喂养的肉类(含激素少,但口感不佳),少吃谷物喂养的肉类,目前许多品牌的肉类都会对动物饲养有所简介,可通过参考后购买。肯德鸡之类的快餐是一些高热量营养成分单调的食品,经常吃容易热量过高发胖。同时多囊女性也应当避免吃烧烤、铁板等食物,避免摄入的盐分过高。跟着以上的食谱调理饮食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机会去摄取所需要的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很多多囊女性依旧缺乏一些营养。所以要保证摄取好的复合型维生素和矿物质,需要包括以下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A、D、 E、C、B1、B2、B3、B6、B12,叶酸、镁、铁、锌、铬、硒和锰。这些会提供良好的补充营养,许多患有PCOS的患者也会吃复合维生素B,铬和必要的脂肪酸。控制胰岛素抵抗:吃全谷物制作的食物来代替加工后食物,同样的,用完整的水果代替果汁可以保持胰岛素和血糖水平。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保证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上升变得更加可控。食谱中的豆科植物和蔬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营养,并且能够控制血糖水平。每顿餐都少吃,吃的健康,少食多餐,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忘记吃早饭。改善生活习惯:在改善饮食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其他生活方式改变对多囊症状的帮助。我们要做到:健康的性生活:采取避孕措施,避免多次流产手术。保持好的心情:稳定情绪,注意自我调整,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避免暴怒、抑郁、过度紧张和长期焦虑。坚持锻炼身体:适当运动有利于内分泌协调。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