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爱美女孩的天敌—多囊卵巢综合征

爱美女孩的天敌—多囊卵巢综合征

2019-04-25 阅读量:33440

月经紊乱、反复青春痘、体毛增多男性化、肥胖……爱美的女孩是否有过这些困扰,再多面膜也无法拯救的肌肤、与日俱增的体重体脂,妇科医生提醒你,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的身体存在隐患,小心多囊卵巢综合征!

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组以高雄激素表现、无排卵伴月经不规则、卵巢多囊改变为主要特点的妇科常见内分泌疾病。

PCOS“四大预警”
1. 月经失调:这是PCOS患者就诊的第一大原因,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数为月经少、间隔周期长、甚至发展为长期闭经。也有表现为月经淋漓、频发的。

2. 皮肤问题:有些患者往往因“痘痘、大油田”而去皮肤科反复就诊,却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内因”。另一大影响美观的表现是多毛,毛发呈男性化分布,阴毛浓密并容易延伸至腹中线、肛周等部位。小部分则存在颈后、腋窝、外阴皮肤暗沉发黑,医学上称之为“黑棘皮病”。

3. 不孕、流产:许多育龄期女性常因备孕监测不到排卵而就诊,尽管多囊≠不孕,但自然受孕的概率却比正常女性大幅下降。另外由于卵泡发育受高雄激素影响,自然流产的几率也随之上升。

4. 肥胖:多囊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胖纸”,但假如你自觉“喝水都会长胖”同时伴有上述预警症状,请勿忽略多囊可能。这类患者多以腹型肥胖为主,腰臀比例>0.85,所以千万别小瞧了你肚子上的“救生圈”。

PCOS的危害
别以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只是和月经、生育、皮肤、体重这些“肤浅的问题”相关,它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1、代谢综合征:PCOS患者常常合并有胰岛素抵抗,通俗来讲就是“糖尿病前期状态”,异常的胰岛素分泌状态与高雄激素血症形成恶性循环,激发体内各项糖脂代谢紊乱,最终导致PCOS患者成为“三高”人群的概率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未来生活质量。

2、子宫内膜癌:前面提到PCOS的患者常常很久不来月经,这是由于无排卵造成的,千万别以为这是小事,生活随时还你以颜色。因为你的子宫内膜长期缺乏孕激素的保护,会出现过度生长的情况,甚至是内膜癌!

PCOS的诊断
注意B超多囊卵巢≠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符合下述3项中的2项,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即可诊断:

1. B超检查: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小卵泡数量大于12个或卵巢体积大于10ml。

2. 无排卵的证据:包括月经后半周期基础体温不升、LH试纸或B超连续监测未见排卵等。

3. 性激素检查:一般要求在月经第2~4天晨起空腹抽血,通过性激素六项初筛可发现高雄激素血症、不排卵状态。另外,存在代谢综合征高危因素者须加查血糖和胰岛素功能、血脂,存在高雄激素表现的须进一步检查游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17羟孕酮等。临床上对于月经极不规则、长期闭经患者也可以直接抽血检查,不必纠结月经期。

攻克宝典

1. 生活习惯的修正和培养:“减肥”是治疗PCOS最重要的手段,建议通过运动为主、饮食控制为辅的模式。有些患者通过减重,甚至可以不药而愈,体重控制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雄激素状态,从而恢复排卵、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PCOS的治疗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有些PCOS患者不存在肥胖问题,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也对其治疗有帮助。

2. 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药的作用不止于避孕,它能够降低体内分泌过多的雄激素、恢复排卵,达到规律月经的效果,适用于存在高雄激素血症的多囊患者,常用药物有达英35、优思明、妈富隆等,自月经第五天开始服用,每日一片,连用21天,通常治疗3-6个周期。对于口服避孕药反应不佳的,可加用螺内酯、糖皮质激素降低雄激素。避孕药的治疗作用仅在服药期间有效,停药后有部分患者仍会存在排卵障碍、月经不规则的现象,所以多囊的治疗常常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高雄激素对身体的危害,而不是规律月经。

3. 促排卵: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多囊患者,首选促排卵治疗,常用药物有克罗米芬、来曲唑等,通常从月经第3-5天开始用药,连用5天,自月经第10-12天起通过B超、LH试纸、基础体温等方式监测排卵,准确把握排卵时机,提高受孕机会。如果尝试3-6个周期仍未成功,则建议您进一步使用促性腺激素、甚至是求助于辅助生殖中心。

4.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已经存在糖代谢异常的多囊患者,医生会建议您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首选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体重控制,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需要至内分泌科进一步就诊,调整血糖。

总结:多囊卵巢综合征虽然是个让你看上去“不痛不痒”的疾病,但是它引起的月经问题还有远期并发症真的不容小觑哦。需要定期复查,控制体重,保持规律的月经周期,及时发现高雄激素血症、糖脂代谢异常等问题,防治疾病的远期影响。

作者:狄文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