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人神共愤”的胎停育,如何预防才能好孕?

“人神共愤”的胎停育,如何预防才能好孕?

2018-08-20 阅读量:36080

前几日绿芽偶遇老友,本是轻松地调侃她准备啥时候要二胎,没想她一脸凝重地说,上半年怀了一个,结果在孕9周的时候照b超发现无胎心胎芽,在两次复查后,诊断为孩子已经胎死腹中,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胎停育,随后做了稽留流产。问及原因,可能是她那会儿参加聚会喝了些酒,接着就影响到胎儿,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一瞬间让人心情沉重了,这害人不浅的胎停育不仅让人空欢喜一场,还劳民伤财,身心俱损,都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胎停呢?

胎停育的原因

引起胎停育的原因很多,而且有些原因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尽力避免的,就像我这个老友,如果不喝酒,估计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只有了解导致胎停育的常见原因,才能积极防患于未然。

01 染色体异常

据统计学分析,早孕期流产的胚胎50%以上都存在染色体的异常。这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现象,胚胎发生了严重的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往往就会自然停止发育。

02 感染

孕早期感染流感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庖疹病毒等病原体易引发流产、甚至造成先天缺陷或发育异常。通常在孕前检查或是孕早期产检时,医生都会建议准妈妈进行优生五项 (TORCH)的检查,或者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03 准妈妈年龄过大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5~30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胎停育的几率也会增加。

04 内分泌失调

胚胎发育早期黄体功能不足、泌乳素升高、多囊卵巢综合症等都能引起胎停育,从而引起早期流产。黄体功能不全的孕妈妈通常伴有其他腺体功能的异常,会让准妈妈患上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也不利于胚胎发育,与流产密切相关。

05 免疫疾病

包括母体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及生殖免疫异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等阳性者,可能导致胚胎停育。

06 子宫异常

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等,都会影响宫内环境,导致流产。

07 不良生活环境

孕妈经常接触有害物质(被污染的空气、重金属、高温、噪音等),长期从事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

08 生活习惯差

平时生活习惯差(吸烟、被动吸烟、饮酒、过量饮用咖啡)。

09 孕早期用药不慎

孕早期接触了致畸药物等。

10 有自然流产病史

发生胎停育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一旦发生自然流产,一定要查清原因,积极治疗,以免影响第二次怀孕。

11 叶酸水平不足

如果准妈妈体内叶酸浓度过低,会增加6~12周胎停育的风险。

12 男性原因

一些人认为胎停主要是女性身体原因,目前来说,60%的原因在女性,25%为男方原因,15%的原因为双方共同或查找不出原因。

从男性角度来讲,准爸爸的精子异常,可能导致空泡卵的出现,也就是妊娠囊已经发育到很大了,却没有胎芽出现的情况。

如果男性染色体异常、体内有抗精子抗体、精子质量差、畸形率高,怀孕前接触了有毒物质,受到放射线或大量电磁辐射的照射,吸烟或者酗酒等,都可能造成胎停育。

如何确保胎儿在母体会健康成长,预防胎停育呢?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应做到各个击破。

如何预防胎停育

01 夫妻做好孕前检查

一旦做了要孩子的打算,备孕时夫妻一定要做身体检查,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好转或治愈后,再准备受孕。

对于年龄偏大、月经不调或者过少,在来月经的2~4天抽血化验性激素六项,检查卵巢储备功能。

有过胎停育或其他不良妊娠史的,应至少间隔半年以上,再准备受孕,必要时应先做染色体检查。

02 定期产检

怀孕后,规律产检。如孕期感染疾病应遵医嘱合理用药,规范治疗。

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孕8周左右有胎心,胎停育也主要发生在8~12周左右,因此建议孕妈在孕8周的时候是做B超,以便尽早检查出胎儿和胎盘的发育情况。

02 改善居住环境

不要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生活,尽量远离会接触到有害物质的环境,例如刚装修的房子、新买的车子,对于从事接触化学物品的工作,建议孕妈最好是提前申请调岗或者休假。

0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无论是准妈妈还是准爸爸,从备孕阶段就一定要戒烟戒酒,孕期尤其要禁烟禁酒。

有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习惯的,要逐渐减量,最好完全停止后再备孕。

孕妈妈如需化妆尽量选择自然无毒的护肤品化妆品,不要染发、烫发、涂抹指甲油等。

04 合理补充叶酸

孕前3个月(至少1个月)至孕后三个月小剂量(0.4~0.8 mg)叶酸的补充,可以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05 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好心情是好孕气的基础,紧张过度、压力过大都可能会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衡,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孕妈多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调节情绪,让自己放松身心,舒缓减压。

文献参考:
1.常玉婷 , 荆信勇 , 孙明英 - 《临床医学》 - 2002
2.范静 , 姚枫 , 付文岚 , - 《现代预防医学》 - 2015
3.沈怡华 , 赵岩松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5

相关推荐